笔下文学 > 刑侦大明 > 三三四 告状

三三四 告状

被人潮簇拥着的,一共有四个人。

这四个人中,两个壮年汉子,还有两个则是还不到二十岁,瞧着也就是十五六岁的年轻人。其中一个壮年汉子,年纪大约四十来岁,面色漆黑,如锅底儿一般,长得不高,干瘦干瘦的,一双三角眼儿,吊梢眉,嘴角还微微向下拉,这副尊容着实是让人不敢恭维,让人一看便觉得有些不喜。

他手中举着一个竹竿,竹竿上面吊着一块三尺见方的白布,白布上面则是写了一个血淋淋的大字“冤”!

这血淋淋的大字宛如用鲜血写就一般,让人看了心中便是心里发冷,能够感觉到其中蕴含着莫大的戾气和怨恨。

他们四个人,都是面无表情,寒着一张脸往前走,而人群便簇拥在他们周围,也跟着他们往前走。

在街道两边还不断有人参加入进来,汇聚其中。而闻安臣不用问也能猜出来,他们去的方向应该正是这龙安府的府衙,活着就是元武县县衙的方向。

不消说,这肯定是去告状的。

闻安臣旁边一个六十来岁的老者向旁边一个少年人笑了两声,道:“这孙家都告了三十多年了,每次咱们龙安府新来一任府尊老爷,他便要去告一次,这三十多年下来,府尊老爷不知道换了多少个,他也不知道告了多少次?可有一次是有结果的吗?我瞧着呀,这一次肯定还是没什么说法,又跟前两年一般,直接给他搪塞了过去。”

他嘿然冷笑一声:“这官家人啊,还不就是这么一个样子?”

旁边的那少年听了也是连连点头,显然很是赞同。

闻安臣听了这老者的话,心中大体能猜到一些东西,但是却不那么明朗,于是便拱拱手,冲着这老者问道:“这位老丈,敢问您,这告状的人是什么来路?他们又为何要告状呀?”

那老者见他玉树临风,一表人才,又是一身华贵衣衫,便知不是寻常人,也不敢怠慢,赶紧还了一礼,笑道:“这位公子,您不是本地人吧?”

闻安臣笑了笑,道:“没错儿,小可是陕西布政使司人,今日刚过来这边,就瞧见了这般大热闹,只是有些摸不清楚来龙去脉,便找老丈您询问一番。”

“哎,那就难怪了。”

那老者笑道:“若是咱们龙安府本地人,只怕少有不知道这件事的。”

说着,他便将事情的原委向闻安臣道来。闻安臣听了,也是不由得啧啧称奇,这等事情,饶是他见多识广,也是没听说过。

这件事儿,若是说起来,那话可就长了。而且,还牵扯到三十年前一件陈年旧案。

说起来,这孙家也是龙安府中一个大户,算得上是一家豪族,但那是三十年前的光景了,现下的孙家,早就已经没落,说是破落户还差不多。

三十年前的孙家,在整个龙安府,那是可以与吴家相提并论的。

吴家做的是药材生意,而孙家做的,则是木材生意。

川北山地绵延,有许多地方还是深山老林,人迹罕至,而越是深山老林,越是人迹罕至的地方,越是未曾被人类开采过的处女地,在那等原始大森林中,便越是有着一些山外根本就见不到巨型木材。

孙家便是以开采木材,运送木材,外加贩卖木材为生。

巨型木材这种东西,本来在中原大地上颇为常见。只不过中国这些皇帝们,历朝历代的这些统治者们,实在是太喜欢修宫殿了。

秦始皇修阿房宫,又在关内数百里的范围之内修了70多所各类宫殿,直接就把关中大地上的巨型木材都给开采一空,甚至连秦岭上那些离着关中比较近的区域的巨型木材,都不能得以幸免。后来汉朝又是兴建宫室,而且规模都是极大,像是甘泉宫,长乐宫,未央宫等等,所需要的巨型木材何止千万?

以至于到了明朝时候,再想修建巨型宫殿的时候,需要的那些木材都只能去云贵川的深山老林之中寻找了。

明成祖朱棣的长陵祾恩殿里那数十根金丝楠木大柱,耗尽了中国最后一批巨型金丝楠木。

以至于成祖皇帝之后的那些个皇帝,再想修宫殿的话,就只能用其它木材来代替了。但就算这样,其他木材能达到这般巨型的,可也不多。这等巨型木材,轻易寻找不到,需要到深山老林之中寻求。

木材这种东西,瞧着粗大笨重,难以运输,感觉成本颇高,还没有多大利润,其实这完全就是一个非常错误的认知。

事实正好相反,在封建时代,巨木的利润素来奇高。

在封建王朝,尤其是在明清这种大木已经被开采的所剩无几,寻找非常困难,运输同样困难的时代,木材生意的利润就越发的好。

别的不说,就拿嘉靖年间重修三大殿来说吧。三大殿被雷击发生火灾,自然要重修。而重修三大殿的时候,一根巨木,所要花费往往便是十几万两银子!

要知道,在嘉靖年间,明朝一年的赋税,只算白银这一项的话,也不过是几百万两而已,几十根大木下去,一年的所有收上来的税银就都没了。

像是这种巨型大木的生意,孙家是做不了的。没这个财力,也没有这个势力。像是这种涉及官府,涉及朝廷,涉及宫中,动辄数十万两银子的大买卖,若是背后没有一个强力的人物当靠山,那根本就不可能落到头上。

孙家做的都是一些小型木材的生意,说是小型木材,其实是跟那些巨型大木相比。实际上,他们家经营的木材的体量也并不小了。

孙家经营的这些木材,大者长有一两丈,粗有合抱;细的也有一丈多长,一抱多粗。大的那种,是卖给官府,卖给衙门,卖给大户豪绅的。官衙以及大户人家的宅子修得高大,需要的梁柱自然也就大,而小的那种也足以给寻常人家当屋梁,当椽子。

孙家做这笔生意,已经坐了将近二百年了。

孙家本来不是川龙安府人氏,他们的祖籍,在江浙一带。

元朝末年时期,江浙一代那是最兵荒马乱,受战火荼毒最厉害的地区之一。先是蒙元跟朱元璋,跟明玉珍,跟张士诚等人在这儿打,后来又是朱元章、明玉珍、张士诚、陈友谅等人互相打……打来打去,把地方上打的是一片稀巴烂。

百姓流离失所,死伤无数。真正可以用,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来形容。而也就是在那个时候,孙家的先祖为了躲避战乱,离开江浙一带世代聚居的地方,一路向西,最终在这四川龙安府定居下来。

孙家虽然不是本地人,而是为了躲避战乱从外地迁居于此的,但却有些强龙过江的意思。因为孙家本是江浙那一带的大户,家资颇为不菲,在地方上也算得上是豪门大户。而且他们族人众多,行事也是颇为的嚣张强横,非常强硬。

而嚣张跋扈虽然惹人生厌,但却也会让很多人不敢得罪他们,因此他们来到这龙安府之后,不但没有受到当地人欺负,反而是把当地不少人给压得喘不过气来,并且很快就在这里扎下了脚跟。

战乱之时,只求自保,而后来朱元璋建立大明,四川也被平定,天下就此太平,于是孙家的人便就开始寻思着怎么着才能重回原籍了。

毕竟,此时的人,乡土观念极重,落叶归根乃是每个人心中都想着的。他们当初离开江浙老家,实在是迫于无奈,而现在战乱平息,他们便就想着回去,毕竟那里是他们世代生活的地方,他们的宗族祠堂,祖宗的坟茔,都还在哪里。

那里才是他们的根。

于是,他们派出族中得力的几个人,让他们先回老家探探路看看情况。

结果这几个人到了老家之后,却是发现,自己这一族人,只怕是再也回不来了。因为,他们的田宅已经不见了,宗族的祠堂也不见了,甚至连祖宗的坟茔,都已经见不到了。

原来,在他们离开家乡不久之后,这里便是发了一起大洪灾,而他们家乡正是遭灾最严重的地方。宗族祠堂,家宅都被洪水冲垮,连坟墓都被夷平,老祖宗的尸骨都不知道给卷到哪儿去了。而战乱和洪水,摧毁了田地的边界,洪水退去之后,本来属于他们家的那一片田地,变成了无主的荒地。

明朝初年时候,官府重新厘清天下田亩,本来属于他们家的这片地被县里定为荒地,而后分给没有土地的百姓。

他们回去的那几个族人去官府讲理,但官府怎么可能跟他们讲理?当即便把那几个人给打了一顿,扔了出来,言道若是他们再敢来无理取闹,直接就下大牢。

这一下,孙家的人害怕了,再也不敢去官府申诉了。

他们几个人失魂落魄地回到了四川,把这情况向族人们一说,大伙儿也都是觉得没了希望。

没了家宅,没了祠堂,没了祖坟,这还能叫桑梓之地吗?

于是大伙儿便也绝了回去的念头。

他们迁过来的,是整整一个家族的人,足足有四五十口之多。人多口多,消耗就大,再说了,他们族本来是豪门大族,吃穿用度都是遮奢惯了的,便是到了这异地他乡,也没有改过来,银钱如流水一般的花了出去,但却没什么进项,没什么收入。

他们原先在老家,有上千亩田地,家中子弟根本什么都不用干,光靠着收租子就足够支持他们奢侈的生活了,所以族中之人游手好闲之辈很是不少,让他们干活儿,他们却是不肯去的。

虽说他们过来的时候带的银钱很是不少,但坐吃山空之下,也根本就受不了。很快,孙家便是败落下去,一些分支偏房也都纷纷从家族之中脱离。

很快,这诺大的孙氏宗族,便只剩下主房那一支了。(未完待续)

 

(https://www.xbxxs.com/novel/-FH67e0e5J9.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ww.xbxxs.com。笔下文学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s://m.xbxx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