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 > 西夏风云 > 第102章 题记岳阳楼

第102章 题记岳阳楼

受好水川兵败的牵连,泾州知州滕宗谅也被降职处分。

滕宗谅,字子京,河南人。与范仲淹同年举进士,两人相善。他曾设酒宴犒劳出征将士,在佛寺祭奠阵亡者,厚抚其家眷子女。

御史梁坚以此弹劾滕宗谅,浪费公钱十六万贯。朝廷派人前去调查。当官员来到后,滕宗谅依照过去的典故,依然犒赏所属诸羌。为了不牵连其他人,将相

《仙木奇缘》

关人员名单销毁。

范仲淹鼎力相救,朝廷只给滕宗谅降了一级。但是,御史中丞王拱辰数次论奏他的过错,揪住不放。宋仁宗只得将他降职到岳州当知州了。

滕宗谅来到岳阳,虽满怀郁愤,却励精图治,迁建文庙,维修南湖紫荆堤。当他看见颓败的岳阳楼时,伤怀不已。

岳阳楼始建于三国时期,原为吴国鲁肃修建的训练水师的阅兵台。唐代时,中书令张说被贬官在岳阳时,在此地筑楼,命名为岳阳楼。骚人墨客,登临咏怀,留下脍炙人口的诗赋。

杜甫有《登岳阳楼》诗: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李白有《与夏十二登岳阳楼》诗: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孟浩然有《望洞庭湖赠张丞相》诗: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白居易有《题岳阳楼》诗:

岳阳城下水漫漫,独上危楼凭曲栏。 春岸绿时连梦泽,夕波红处近长安。 猿攀树立啼何苦,雁点湖飞渡亦难。此地唯堪画图障,华堂张与贵人看。

刘长卿有《岳阳楼》诗:

行尽清溪日已蹉,云容山影两嵯峨。 楼前归客怨秋梦,湖上美人疑夜歌。 独坐高高风势急,平湖渺渺月明多。终期一艇载樵去,来往片帆愁白波。

李商隐有《岳阳楼》诗:

欲为平生一散愁,洞庭湖上岳阳楼。可怜万里堪乘兴,枉是蛟龙解覆舟!

崔珏有《岳阳楼晚望》诗:

乾坤千里水云间,钓艇如萍去复还。楼上北风斜卷席,湖中西日倒衔山。怀沙有恨骚人往,鼓瑟无声帝子闲。何事黄昏尚凝睇,数行烟树接荆蛮。

滕宗谅想到自己的遭遇,十分伤感,遂下令修复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历代名人诗赋于其上,并于楼北建燕公楼,专门祭祀张说。并筑堰虹堤,以防止洪水冲击岳阳楼。

当下属向他禀报:“大人,岳阳楼全部竣工。”

滕宗谅欣喜地道:“岳阳楼建成,

待痛饮一场,凭栏大恸十数声而已。”

岳阳楼耸立在洞庭湖畔,枕巴山,瞰洞庭,一派虎踞龙盘之势,有“洞庭天下水,岳阳天下楼”之美誉。

滕宗谅站在楼上,举目眺望,壮美胜景尽收眼底。再吟诵前人的诗作,慨然泪下,即情添词《临江仙》一阙:

湖水连天天连水,秋来分外澄清。君山自是小蓬瀛。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帝子有灵能鼓瑟,凄然依旧伤情。微闻兰芷动芳声。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

然而,其情未尽,犹觉不足。滕宗谅望着湖光山色,对身边属下道:“山水非有楼观登览者不为显,楼观非有文字称记者不为久,文字非出雄才巨卿者不为著。”

于是,请名家作《洞庭晚秋图》,亲书《求记书》,一并寄给好友范仲淹。

庆历新政失败后,范仲淹、富弼、欧阳修等都遭到贬逐。

范仲淹被贬到邓州。他看完好友的书信,知其用意,再观《洞庭晚秋图》,仿佛自己站在岳阳楼上,眺望远山近水。楼阁高耸,江水浩荡。浴血厮杀的战场,明争暗斗的朝廷,辛勤劳作的百姓,像一幅幅画面,在眼前飘荡。他站在花洲书院,挥起狼毫,饱蘸墨汁,欣然命笔。

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俱兴。

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

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

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

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

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

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

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

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

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

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欤。

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时六年九月十五日。

古名篇,一挥而就。表达出他忧国忧民的思想,抒发了他先人后己的高尚志趣和豁达情怀。

千古绝唱,天下传诵。

范仲淹为将的时候,号令明白,爱抚士卒,诸羌来者,推心接待而不疑。因此,李元昊和诸羌不敢进犯他防守的境域。

宰相王举正懦弱不称其职,谏官欧阳修等大臣向宋仁宗建言:“范仲淹有相材,请罢王举正用范仲淹。”

宋仁宗甚爱范仲淹的才能,遂命其为参知政事(副宰相)。

范仲淹上言:“执政可由谏官而得乎?臣愿与韩琦出行边关。”

宋仁宗见范仲淹固辞不拜,不得已,命为陕西宣抚使。还没等范仲淹走马上任,宋仁宗又授予他参知政事。范仲淹知皇上爱惜之心,只得接受。

此时,西界党项越境攻掠,范仲淹向宋仁宗请求,愿与枢密副使富弼出行边关。宋仁宗命其为河东、陕西宣抚使,赐黄金百两。他全都分给边将。

麟州因遭西夏进攻,朝中多数大臣认为麟州孤悬河外,防守不住,增援艰难,

上言皇上放弃。范仲淹力主修复麟州,招还流亡在外的居民三千多户,免除税收,

将其利让予民众。又上奏免除府州的商税,河外遂安。

范仲淹提出“明黜陟、抑侥倖、精贡举、择官长、均公田、厚农桑、修武备、减徭役、推恩信、重命令”等十项整顿政事的主张。宋仁宗十分欣赏,加以采纳。但当政宰相章得象等保守大臣极力反对,不得实行。

范仲淹向宋仁宗请辞参知政事。宋仁宗念其功绩,改授资政殿学士、陕西四

路安抚使、邠州知州。因病请还邓州,进给事中。朝廷又将其调往荆南。

邓州民众不愿范仲淹调走,派遣使者到朝廷请留。范仲淹也愿留在邓州。宋仁宗恩许。其后,又将范仲淹调往杭州,再迁户部侍郎。

范仲淹病重,请去颍州,未至而卒。时年六十四。朝廷增范仲淹为兵部尚书,谥文正。当初,范仲淹有病的时候,宋仁宗常遣使赐药问候,得到去世的消息,伤感叹息,悼念良久。遣使到家中慰问,下葬时,宋仁宗亲书其碑:褒贤之碑。

范仲淹内刚外和,性至孝,母亲在世时家贫,其后虽为显贵高官,生活简朴,只有宾客来访才有肉菜。妻子儿女的衣食,只能自足。然而,范仲淹好施与,在家乡置义庄,用来赡养族人。泛爱乐善,士多出其门下。虽里巷之人,都能道出他的名字。

范仲淹为政忠厚,所到之处皆有恩于民。邠、庆二州之民与诸蕃之民,都画像立生祠供奉。蕃族数百首领哭之如父,斋戒三日而去。

范仲淹以自己的言行,践行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崇高思想,无愧为宋朝的政治家、文学家!

 

(https://www.xbxxs.com/novel/-fKDe45e2-M.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ww.xbxxs.com。笔下文学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s://m.xbxx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