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 > 西夏风云 > 第004章 请婚辽国

第004章 请婚辽国

宋泾原路有渭州,治所在平凉,辖华亭、崇信、潘原、泾原等县。离渭州西南四百里,还有一个古渭州,也称为古渭寨,是北魏永安三年(公元530年)置,治所在陇西,为宋巩州治所。党项部族曾在此地居住和放牧牛羊。后为青唐大酋

长兰毡掠取。

西夏多次索要,兰毡不给。卓啰和南军司派兵争夺。兰毡屡败,恐此地不保,将地献于宋朝,宋派兵驻守,以抵御夏军。

古渭州离秦州较近。秦州知州范祥意欲建立奇功,迫不及待地派兵进驻古渭州,将田地占为官有。蕃汉民众失去田地,怨恨朝廷,相继反叛。

没藏讹庞得到这个信息大喜,于宋皇祐五年、夏福圣承道元年(公元1053年)二月,派使者进京上表:

古渭州本西夏故地,朝廷在此设置治所,有违誓约。

宋仁宗派遣户部副使傅求到古渭州查看,安抚民众,又张贴安民告示,请逃避外地的蕃汉民众返回,归还田地,给粮钱。逃走的民众逐渐返回,此地安稳下来。

傅求又派人到兴庆府,说明古渭州非西夏故地,不应索要。并出示地图,再次明确两国边界。

没藏讹庞见宋使说得有理有据,无法抵赖,只得作罢。但心中不是个滋味,辽国兵强马壮,我打不过。可宋朝是个软柿子,死去的妹夫说过宋朝仁义。早年间宋朝和辽国打仗,本来战势大好,眼看就战败了辽国,却提出和议,并给人家银子和绢帛,这仁义过头了。我没藏讹庞自当上国相除了打败仗就是打败仗,有失没藏家的尊严,也对不起妹妹。

“到宋朝捞一把。”没藏讹庞对自己言,下了决心,也不向没藏皇太后禀报,亲自带领二万大军进扰德顺军,兵围靖边寨。靖边寨宋军向渭州告急,紧闭寨门坚守。

此时,渭州知州卸任走了,新任知州是端明殿学士王素。

王素字仲仪,太尉王旦第三子。曾为侍御史。正赶上宋仁宗喜得皇子,宋仁宗意欲给群臣加官,恩赐诸军。

王素上奏:“现今,西夏暴横跋扈,边域不宁;辽国贪得无厌,赋税加重;国用日费,民不堪负。宜留官爵以赏战功,金银以增加边费。”

宋仁宗非常高兴,采用其议,并派他到渭州。

泾原路军民人人欢喜,数万民众敲锣打鼓地欢迎。

没藏讹庞也耳闻王素之名,听到王素来渭州任知州,心中惶恐,不敢对敌,引兵而回。

渭州有王素把守,恐不是其对手,再找别的地方。没藏讹庞把目光转向了

环庆路。

环庆路经略司得到情报,飞马上报朝廷。宋仁宗下诏边界官员严加防备,勿必击退西夏的侵扰。

没藏讹庞领兵所到之处,但见堡寨防守严密,不远处援军奔来。知道宋军有备,不敢贸然进兵,折戟而归。

数次出兵,都无功而返。没藏讹庞心中窝火,不能让宋朝耻笑,也不能让将士看出无能。于是,再领兵三万,突袭古渭州,纵兵大掠,满载而归。

没藏讹庞的心,总算得到些许安慰。

没藏皇太后对没藏讹庞道:“冬天快过去了,春天就要来了,又得去辽国贺

正。国相,遣何人出使为好?”

没藏讹庞想想回奏:“就遣杨守素为使吧。”

没藏皇太后道:“杨守素年老体衰,路途遥远,怕是不行吧。”

没藏讹庞道:“无妨,其他臣子出使辽国,皆不被看重。杨守素乃西夏老臣,当此重任。”

于是,命杨守素为使,出使辽国贺正。

杨守素本不愿去,因惧没藏讹庞淫威,只得领命。使团一干人等,晓行夜宿,餐风冒雪,赶赴辽国南京析津府(今北京)。此时,辽兴宗驻跸析津府。

辽兴宗见杨守素为使,热情地接待了他。杨守素进献宝物,转达了国主李谅祚归降称臣之意。

辽兴宗知道这都是没藏讹庞的意思,并非真心归降,就对杨守素道:“西夏国主若念大辽国威,当心怀恭顺,不在进贡的快与慢。所进方物,请杨大人带回去吧。”

“谢圣主。”杨守素再奏:“圣主不受贡品,下使无法复命。还请圣主接纳西夏所献吧。”

辽兴宗道:“贵使只要将朕的话对太后和国相说,便不会责难于你。”

杨守素见辽兴宗的话十分诚恳,不好再说什么,便请旨辞行。

回到西夏,杨守素来到皇宫禀报:“臣禀皇太后,国相,辽主不收贡品,并让臣转告:‘西夏国主若念大辽国威,当心怀恭顺,不在进贡的快和慢。’臣不敢隐瞒,只得如实禀报。”

没藏皇太后道:“杨大人一路辛苦了,年事已高,本当在府享度晚年。可我大夏无人能及大人,只得委派大人。”

杨守素回禀:“臣谢皇太后夸奖。即为国臣,当为国效力。今后若有用臣之时,请即召唤。”

杨守素走了以后,没藏皇太后对没藏讹庞道:“辽主不收贡品,让我们心怀恭顺。怎么做才算是‘心怀恭顺’?”

“辽主欺人太甚。”没藏讹庞气恼地道:“难道让谅祚做他姑爷才算心怀恭顺?”

书香

“对呀!”没藏皇太后一脸惊喜,“国相说的对。”

没藏讹庞无奈地奏道:“对什么对呀,国主今方七岁,如何婚配,我是说的气话。”

没藏皇太后在垂帘后笑了,“国相错了,七岁不能婚配,七岁可以订婚呀。”

“订婚?”没藏讹庞看着垂帘后身影模糊的妹妹,哈哈地笑起来,“对对对,七岁不能婚配,七岁可以订婚啊。还得是皇太后想的妥帖,那就去辽国请婚。”

没藏皇太后问:“遣何人为请婚使为好。”

没藏讹庞不假思索地道:“这等大事,还得是杨守素。”

没藏皇太后点点头,“就派杨守素去吧。”

辽重熙二十三年、夏福圣承道二年(公元1054年)七月,杨守素来到辽国上京临潢府觐见辽兴宗。

拜谒仪式完毕,杨守素对辽兴宗启奏:“下使去年出使贵国回去复命,将圣主的口谕传与太后与国相,太后与国相深谢圣主的教诲,真心悔过,愿与大辽永结世好。为表恭顺之意,特命下使来贵国请婚,万望圣主恩准。”

辽兴宗听完一愣,连忙问:“请问贵使,夏国主年华几何?”

杨守素回奏:“回禀圣主,我国主年方七龄。”

辽兴宗笑了,“才七岁怎能婚配?”

杨守素奏道:“别看我国主年七岁,却英姿勃发,聪慧过人。再者说,七岁虽不能婚配,却可订立婚约,待年长后完婚。请圣主思之,下使说的是否在理。”

“在理在理。”辽兴宗微笑着,“贵使说的在理,看来朕得应允了。”

杨守素连忙下拜:“谢圣主洪恩。”

辽兴宗一愣,“朕可没答应,杨大人怎么就谢了。”

杨守素再拜:“圣主虽没有肯定允婚,但心中已许,只是没见到我国主,心中没底,略有疑惑而已。”

“知朕者,杨大人也。”辽兴宗哈哈地笑了,“既然贵使这么说了,朕就找个人去看看未来的女婿,好选宗室侄女嫁与。”

杨守素跪倒:“臣替

我主谢圣主。”

辽兴宗看看朝堂,“北院都监萧友括。”

萧友括出班,“臣在。”

辽兴宗对他道:“朕与夏使所言,你都听见了。朕命你随夏使去西夏,看看夏国主眉眼高低,仪观若何?”

辽兴宗的话把杨守素和文武大臣都说笑了。

萧友括回奏:“臣明白。”

杨守素陪着萧友括来到了兴庆府。

杨守素对萧友括道:“请贵使先屈尊驿馆,待下官禀明太后,再行召见。”

萧友括道:“有劳杨大人。”

杨守素进宫禀报使辽的情况,没藏氏兄妹得知辽兴宗派人来要看看小谅祚,心中高兴,知辽兴宗有意许婚。

没藏皇太后对杨守素道:“就请杨大人明日陪同辽使上殿。”

杨守素躬身施礼:“臣遵旨。”

萧友括在杨守素陪同下,走进大殿。李谅祚身着皇袍,端坐在大殿高台上,没藏皇太后垂帘坐在旁边。

萧友括整整衣冠,对李谅祚和没藏皇太后躬身施礼:“大辽国特使、北院都监萧友括,拜见夏国主,拜见皇太后。”

李谅祚道:“上使一路辛苦,赐座。”

萧友括再施礼:“谢国主。”

侍臣双手捧来一把太师椅,萧友括座下,不住眼地看李谅祚。只见李谅祚面似傅粉,眼若明星,确是一表人才。心中欢喜。

李谅祚问道:“朕听说大辽国有五京,上京临潢府、东京辽阳府、西京大同

府、南京析津府、中京大定府。不知贵使从何京而来?”

萧友括回奏:“下使从上京临潢府而来。路途遥远,有三千里路程。山转水绕,足足走了将近一个月。”

“啊,那么远呀。”李谅祚看看萧友括,问:“上京临潢府到西夏兴庆府远,还是太阳到兴庆府远?”

萧友括微微一笑,心里说:毕竟是个孩子,可能是太后教了几句话,说完了就不知说什么了,才露出孩子的天真本性。于是,他认真地回道:“回国主,临潢府到兴庆府之路,没有太阳到兴庆府遥远。”

“上使错矣。”李谅祚摇摇头,“依朕看,临潢府远,太阳近。”

萧友括忍住笑:“国主说错了,临潢府近,而太阳远得不知其里程。”

“不是朕错了,是上使错了。”李谅祚指着大殿外空中的太阳:“太阳能看见,所以近;临潢府看不见,所以远。”

“啊——”萧友括一愣,随即笑出了声,连连地道:“国主说的对,国主说的对。眼能见为近,眼不见为远。”

没藏皇太后这个高兴,真是扬眉吐气,别看夏军被辽军打得四处逃窜,我的小国主却不逊色,几句话,说得大辽国使者理屈词穷。她在垂帘后用红唇撇了一下辽使。

杨守素和满朝文武大臣憋住笑声,却喜形于色。没藏讹庞顿时来了精神,犹如战胜了辽军,不屑地斜了萧友括一眼。

萧友括回到临潢府,满面喜色地向辽兴宗禀报觐见李谅祚的情况。辽兴宗和大臣们都说李谅祚聪慧绝顶,是个国君之才。

辽兴宗微笑着:“这个小谅祚确实不错,他身体如何?”

“身体如何?”萧友括一愣,低下头回禀:“禀陛下,臣是和夏国主坐着谈话的,但见他四肢俱全,惟见两手举动,不见双腿行走。”

满朝文武大臣都愣住了,突然间,笑声四起。辽兴宗也笑得前仰后合。君臣哈哈哈地笑了一阵,才好不容易地忍住笑声。

萧友括对辽兴宗深深施礼:“臣死罪,臣死罪。臣再跑西夏一趟。”

 

(https://www.xbxxs.com/novel/-fKDe45e2-M.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ww.xbxxs.com。笔下文学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s://m.xbxx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