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 > 革兴大宋 > 第58章 暗流涌动

第58章 暗流涌动

自宋仁宗赵祯颁令天下,实行天元改制,已时隔半年,这场震动整个朝廷官僚格局的大地震开始渐渐辐射向全国各地。


 经过赵祯的不懈努力,新的内阁四院成了大宋权利的中心部分。历时半年,赵祯终于把这些重要位置都换上了经过国安寺筛选的历史名人以及他自己培养起来的人才。


 至此,整个朝中势力基本上分为两股,分别是以范仲淹为首的改革派和晏殊为首的温和派。这也是赵祯有意为之,不能让朝中成为一言堂,但又不能影响自己改革的脚步,只有加入一些操行还可以又比较温和老龄大臣,以调和改革派新锐官员的咄咄逼人之势。同时还借此机会把那些历史上名声欠佳的家伙扫出了大宋权利中心。


 各院部主要官员全部到齐之后,赵祯召集大家把自己针对现在宋朝政体改革的核心思想进行了传达。尤其是对监察院的建立作为重中之重,各州县官员都将接受考核,通过国安寺筛查备案,最后赵祯还亲自筛选放才任命。


 整个大宋现有18路近250州,县一级就更别说了,光是要选择这么多合适的官员都是个不小的难题。鉴于这种情况,赵祯只好让地方改制分为三个阶段,最先对18路的所有机构进行调整,安插得力人手,之后在逐步向州县发展。


 虽然宋朝历代皇帝都对政体框架在进行调整,可没有一次向这次这么大架势的,整个国家体系几乎都被犁了一遍。尤其是赵祯自小以来表露出来的对新学的热衷,让那些只知道啃论语,妄言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辈感到惶惶不可终日。


 北宋朝廷崇儒重道,太祖立国之初,就立马到曲阜拜祭,下诏增修庙宇,建隆三年(大概962年),又下诏祭孔庙,用一品礼,庙门列十六戟。大中祥符元年(约1008年),宋真宗过曲阜拜孔庙,加谥孔子为“玄圣文宣王”,次年又“颁孔庙桓圭一,加冕九旒,服九章,从上公制”,第四年,他又诏令各州皆建孔庙,第五个年头,改谥孔子为“至圣文宣王”。


 宋朝宗室一直以来把儒家学说作为教化百姓的一把神兵利器,有众多士子充当急先锋,总是一往而无不利。不过天长日久,这么一个被推上神坛的流派也慢慢体现出来它的不足。虽然他们确实在一定程度的提高了宋朝经济和文化的繁荣度,却也把宋朝培养成一个文弱书生,谁打我,我就给谁钱!完全丢掉了土豪的霸气。


 山东曲阜孔子老家,作为圣学发祥地,宋真宗时改为仙源县,这里汇聚了规模庞大的儒学死忠。而且这里还存在一位“重量级”人物,那就是为宋真宗泰山封禅出了大力气的,后世并称北宋“五鬼”之一的刘承珪。作为宋真宗时期有数的大臣之一,虽然现在没有入职中枢,但他在这个地界还是非常有市场的,。也正是应为他没有在中枢位置,赵祯才一时负略了他的存在,才免受洗刷。


 不过这位在宋真宗时期混得很开的家伙,本以为好不容易熬到那些资格老的去见先皇了,自己能够一炮冲天。怎料朝中那为年轻的小皇帝居然完全无视自己的存在,居然把晏殊这个老儿不知道从那个旮旯提了出来,还换了众多年轻的家伙执掌中枢。在他看来这小皇帝就是在瞎搞,嘴上无毛,办事不牢,这个时候就该自己这种国家栋梁站出来匡扶社稷才对嘛!


 于是乎,这位老而弥坚的家伙不甘平静,开始在到处奔走锲而不舍地刷存在感,企图引起朝中那位的关注。他虽然是一州节度使,看着很大的官,但在宋朝节度使是没有什么实权的,大多用来给大臣养老用的。


 仙源县外泗河之上,一条舫船漂泊其上,船中两位老翁对弈品茶,似乎悠然自得。


 “原鲁啊,你这棋艺见长嘛!”刘承珪放下手中的棋子表示认输。


 “侥幸而已,大方兄今日心绪不宁,小弟才得以偷得半子呀!”孔道辅朝他拱拱手,语气甚是谦虚。


 “哎~”刘承珪一副悲天悯人的模样,长长地叹了口气才说道:“原鲁所言不差,自新皇登基以来,吾深感焦虑,常常心绪不宁呐!”


 “缘何?”


 “余观今日之朝廷,多庸碌之辈,晏同叔十四岁以神童入试,赐同进士出身,并非正统,也无所建树,却窃据高位,实乃我朝之大不幸!更有甚者,孙复此人,老夫未曾听闻,居然以白身恩获观文殿直学士,还执掌礼部,真是滑天下之大稽。最让我等气恼的还是兵部尚书的位置居然是个武夫,那些个丘八何时也能够跟我等同列朝堂啦!此等国贼,人人得而诛之!”刘承珪越说越大声,一副正气泯然的样子,似乎这一刻自己就是正义的化身。


 “呀!大方兄,要不是你今日点醒,小弟还蒙在鼓里呢!这些日子朝中各种事物应接不暇,小弟还未曾关注到这些,今日听兄所言,果真如是。然吾听闻况均出自上意,徒呼奈何?”


 “原鲁此言差矣!圣上虽然自幼聪慧过人,然登基不久,根基尚浅,若非朝中奸佞当道,晏殊孙复之辈,缘何幸进,恐怕此刻孙复还在泰山上打转吧!”


 孔道辅点点头说道:“孙复此人,吾有所耳闻,曾四举开封府进士,均于科场失利,一时传为笑柄。听说后来他放弃科考,隐如泰山开坛讲学,未曾听闻他与朝中大臣有所往来,却不知何故圣上突然降下旨意,招其回京,并授予国之重器,吾甚是不解!”


 “此间缘由确实难测,先贤们相继离世,此乃我朝悲哀。逢此时节,圣上却大力改制,诸多宵小之辈得以窃据高位,不思劝君勤于政事,枉为人臣。值此时节,正乃我辈,挺身而出,匡扶社稷,岂敢惜身,贤弟意下如何?”刘承珪面对他慷慨陈词,大肆蛊惑。


 “可这些举措都是圣上提出来的,咱们这样做……”孔道辅脸上闪过一丝犹豫,这个问题在自己所敬仰的圣学来看似乎有些冲突,反对吧是跟皇帝作对,不反吧又有点置江山社稷与水火的嫌疑。


 看到他又退缩之意,刘承珪赶忙加一把火:“不知原鲁对圣上发起的新学有何了解?”


 “杂学耳,不足挂齿!”


 “且不可大意,圣上尚为太子之时,便大力发展新学,创办皇家学院,广纳学子,长此以往,圣学堪忧啊!”


 “先祖圣学博大精深,在我朝更是深入人心,岂是一个学院就能撼动的。”孔道辅对于儒家学说那是自信满满,对于刘承珪之言并不赞同。


 “原鲁此言差矣,要知道圣学之所以能够在我朝大行其道,那也是应为我朝历代皇帝都大肆吹捧圣学所致。然吾观当今圣上似乎更热衷于新学,圣上改制后的国务院六部中,户部吸收原来三司,可以说是其中最重要的部门,汝想想,这个户部是否应该由宰相兼任才更合理?”刘承珪试图用语言把他一步步往自己的思路上引导着。


 孔道辅闻言,仔细思量,发现刘大方所言不无道理,这么一个极其重要的部门居然让一个没有政绩却一直负责皇家学院的学监来出任,果然大有深意。他想到此,便忍不住问道:“大方兄意欲何为?”


 看到孔道辅有上钩的迹象,刘承珪甚是高兴,稳了稳自己的情绪,不露声色地说道:“虽然圣上可能有兴新学的想法,但我圣学毕竟深入人心,天下学子千千万,圣上不可能不考虑这件事的影响。所以我猜想圣上应该会潜移默化,逐步降低圣学地位,抬高新学地位,只要咱们现在点破这一点,必然会引起轩然大波。到时候,原鲁之虑不久迎刃而解了么?”


 “可这样不久直接与圣上对上了么?”


 刘承珪看着这个读书读傻了的娃,甚是无语,只好解释道:“咱们为什么要将矛头对准圣上呢?范希文不就是最好的靶子吗!既不会直接与圣上对上,又能让圣上听到我朝广大士子的声音,这不两全其美吗?”


 “呵呵……大方兄果然才思敏捷,吾自愧不如呀!”孔道辅闻言不好意思的说道。


 之后,刘承珪感于孔道辅过于敦厚,不谙此道,只好把自己的想法一股脑灌给他,借助他孔家传人的特殊身份,向往散布各种谣言,或是公开点评朝中大臣德行操守等。


 而此时刘承珪却缩回了自己老家,整日闭门谢客,独饮独酌,不问世事。


 “诸位可曾听闻,当今圣上要大兴新学?”一家酒楼上一位学子模样的人对桌上其余众人说道。


 “不能吧!这可是背弃祖宗呀,圣上不能这样吧!”其中一人一脸不信的样子插口说道。


 “您们想想啊,当今圣上亲政快两年了吧!按照惯例是不是早就应该开恩科了呀,可现在此事还没有一点消息。”先前那位学子又把话头抢了回来。


 “说得也是哈!”其余众人吩咐应道。


 “还有更严重的呢!想必你们也从时报上看到了,圣上对朝廷体制进行了改制。不知你们有没有发现,改制后的户部收编了三司的权利,一下成了国务院最重要的部门,但是你们注意到这个户部尚书是谁了吗?”


 “这我记得,不就是范希文范学士么?怎么啦?”一人抢答道。


 “还怎么啦!你可知道这位范学士在此之前一直在干嘛!他可是跟随圣上一起创建皇家学院的人,而且还一直负责打理皇家学院,哪怕是现在当上了户部尚书,圣上也没有拿掉他皇家学院的学监位置。而且现在圣上还亲任皇家学院的院长,你们难道就不觉得有问题么?”


 “还真是如此!”众人纷纷点头说道。


 于是乎,此事已经传出,惹起轩然大波,在众多学子之间迅速传播开来,并向全国各地辐射。传到最后是众说纷纭,甚至连当今圣上要罢黜儒术之言都已不鲜见。


 见此情形,某人院中独饮,哈哈大笑,带着满意的笑容睡了过去……


 起点中文网.qidianm欢迎广大书友光临阅读,最新、最快、最火的连载作品尽在起点原创!手机用户请到qidianm阅读。  

(https://www.xbxxs.com/novel/0JCBAFL4Kfd.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ww.xbxxs.com。笔下文学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s://m.xbxx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