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 > 南朝汉祚 > 第223章 烟雨中的蔷薇

第223章 烟雨中的蔷薇

燕雀湖一行,让刘义符的心情如车窗外潮雾笼罩中那绵绵密密的雨丝,纷纷不止,或许是不该来的,那样他可以无视舆论,凌厉果决,但现在,他觉得有点难以下定决心,不过还不是时候,还有时间考虑。

雨下得越来越大,车厢顶蓬木板拼接处开始滴水,侧板缝隙也一条条水迹潺潺地流进来,将座垫渐渐浸湿,这样再过得一会儿,一双脚就没处放了。

“车内进水了,找个地方避避雨!”

“好嘞!路面到处是泥水,轮毂也陷了走不动……”牛默在前赶车,随口应了一声。

马车很快就折道向南,刘义符朝外看了看,这边是青溪河东岸,南下过七桥也能到建春门,但马车前行了一段拐进路一片屋檐停下了,那屋顶流下的水帘一般干檐下似乎站着一大群人,看样子都是避雨者。

刘义符钻出马车一跃而下,抬头一看,这竟是一座临街门楼,门楣上有黑底镏金的“临川王府”四个大字,不由面露喜色,真是好巧,不过刘义庆应该不在家中,就不好进府叨扰了。

“官家!要不要换件外袍?”

刘义符看了陈裨一眼,再低头打量自身,后背肩膀上湿了两大块,有点凉嗖嗖,不过一会儿就干了,他也就摇了摇头。

旁边不远处,牛默将车辕套索解开,拉出两匹挽马拴到一边门廊下的石雕辟邪像边,剩下空车被固定在那儿,他找出一块抹布,钻进车厢将水渍抹干。另有十来名侍卫牵着马,在屋檐下有点拥堵。

门楼中间过道对面,避雨的人群忽然一阵骚动,两名身着短衣大口裤,头戴结巾的年老家仆背着一个长布囊,手里打着黄油布大伞,跟随着两名十一二岁的小姑娘走了过来。

“姐夫!是你吗?”

年小的姑娘头上以绢花扎着双平鬟,身个矮显得有点单薄,小脸红彤彤的带着婴儿肥,眼神既好奇又有点露怯。年长点的小姑娘个头高挑一点,头上扎着丝巾红花的元宝鬟垂下齐眉小流海,两缕鬓发垂下脸侧遮着了耳朵,双眉弯弯,眼睛瞪得大大的,看着娇憨清纯可人。

两名小娘皆是一身红裙,在这烟雨蒙蒙中的门楼下如两株含苞的蔷薇,令人眼前一亮,心生喜感。高个的小姑娘隔着老远就怯生生地喊了一声,也不知是喊谁,反正面生得很。

“汝等何人,回避回避!”

牛默还在擦拭车厢,闻言吓了一跳,立即就手按刀柄跑过去阻拦,这下那两名小姑娘如受惊的小鹿有些害怕了,转身想要走,一名老仆扔下伞,躬腰九十度拱手行了个大礼道:“我等是沈家人,小娘子想要认见亲人,不知可否通融一步?”

沈家人?刘义符有些纳闷,闻言仔细打量,那两名老仆面相端正,无甚特别之处,也没什么危险的气场,那年纪小的小姑娘约莫十来岁,长得颇为清秀,年长点看着竟有几分熟悉感,便对牛默挥挥手,让那主仆四人过来。

“呀!果真是……姐夫唉!”年长点的小姑娘面露惊喜,叠手腰间盈盈道了个万福,笑着自我介绍道:“我家阿爷表字士美,阿姐叫沈妙姬,昨天就看到姐夫了!”

难怪看起来面熟,竟是沈敞之次女沈容姬,也就是沈妙姬之妹,刘义符恍然,笑道:“哦……原来竟是小妹,你如何识得?”

“是呀!真是好生唐突,但阿姐有书信来往,昨日姐夫进京,甲士列道,百官相随,小妹就在街边看到了。”沈容姬有些欢呼雀跃,一双大眼睛璨璨如星。

“那你怎生在此?现居于何处?”

“小妹和母亲寄居在叔父家,这是在临川王府学琴,适逢下雨无有车驾,天色又晚了,可怎生回家?”

刘义符笑了起来,沈容姬这是想请自己送她回去,加上这时代玄学讲究玄心、洞见、深情,人们对亲情是无比看重,道左相逢是一定要见礼,不然会遭非议,即算是待字女郎亦是,还没什么女子不能抛头露面的说法,反倒是已嫁妇人较少出门。

因沈叔任之女嫁临川王刘义庆为妃,沈家和皇族是重重姻亲,沈容姬居于沈庆之家,那还在乌衣巷之南的长干里,有大老远一段路,既遇见了,刘义符还是打算送她们回去。

“那位小娘子也是你家的吗?”

“她是鲍小妹,她兄长叫鲍照,在沈家族学读书,住处离我家不远,姐夫也带上她们吧!”

“是吗?那她是叫鲍令晖喽?”

刘义符大笑,他此言出口,沈容姬惊讶地张大了嘴巴,后面那名小娘也是一脸惊奇,不明白刘义符是如何知道的,想要问又不敢,沈容姬倒是问了,刘义符自不会解释。

鲍照?这也是一位南朝着名文士,与谢灵运、颜延之并称“元嘉三大家”,在文学史上有相当高的成就,鲍小妹叫鲍令晖,也是一位有名的女诗人,与前朝谢道蕴、后来的刘令娴都留下了烩炙人口的诗篇。

等了不多时,雨丝渐渐细小,刘义符带着两名小娘乘车,老仆则由侍卫们让出一匹马给他们共乘,一路缓缓南行,转秦淮河南岸至长干里,两人先后到家。

沈庆之居住的是官宅,占地二十余亩,在京似乎另有些商铺产业,祖籍在吴郡武康更是家大业大;而鲍氏更是妇人当家,鲍照之父早逝,兄妹是随母居住。

出长干里不远就是朱雀大街,这般就转了一个大圈,再一路北行,刘义符沿街细细观看,这大街左右都是六部与诸监寺、卫尉、廷尉、护军将军府衙署。右卫将军府在西面广阳门外,左卫将军府在东面津阳门外,大营一个在西洲城,一个在小长干。

领军将军府一向是皇帝最看重的,所以设在城内大司马门外,与东面的尚书台相对,现在那里是高道谨和郭叔融在坐衙,而军务则还是一团糟,没走上正轨。

他回到太极宫西殿书房时,里面条案上多了几大堆文卷奏书,刘义符上前坐下,拿起几卷翻了翻,竟然都是地方官呈递表文进京了,这速度有点快。

是离京城最近的南徐州、南兖州、南豫州、扬州,算起来陈道景应该还没到京口,自葛桥转入破冈埭北上,这可是绕了一个大圈,京口又是徐州侨民的聚居地,不少刘氏庶支都住在那里。

因丹徒县东南就是孝穆皇帝兴宁陵,有一支两千人的守陵官兵一直由宗室掌握,京城建康一下,以宗室和徐州侨民的影响力,州府官员自然就见风使舵了。

这年头人们生活节凑慢,交通与通信更慢,地方各州的贺表最远的交、广诸州恐怕要一个月才能到,这些就是个虚文意态,但因此也有很多事情无法展开。

直到两日后,中书司天监终于上奏,郊祀之日定在三月十五,并进谒先皇与太后陵寝,再祭太庙,礼仪规格定得有点隆重,这也是百官们表达的一个态度。

经过数日的筹办,毛德祖的善后工作也做得差不多了,将檀道济、到彦之、萧承之等一百多名将领犯官押送进京,暂先移交丹阳狱。士卒依原来所属遣散,所获军需一并带回,柴桑所获则转运往荆州,顺便迎接中府官员搬迁来京。

 

(https://www.xbxxs.com/novel/1IJ1G1I2fKC.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ww.xbxxs.com。笔下文学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s://m.xbxx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