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4章 朔日之朝
章武元年,夏四月朔日,停了近乎一个月的朝会终于再恢复,这天三省七部诸临寺官员们都起得格外的早,还没到时辰,就有很多官员乘车驾行驶在朱雀大街上,赶到宣阳门外汇聚。
宣阳门是内城门,一般可以开得早一点,但最近刚换防的内廷宿卫军官们都很小心,还不太懂得一些潜在规距,没到时间就楞是不开,这让家住外廓篱城内的官员等得心生闷气,也不好说什么。
好不容易宣阳门大开,城内直通大司马门的长长直街早已是车水马龙,无数的车驾高挑着灯笼,车轱辘碾地的声音响成一片,混着轮轴的吱吱呀呀声,打破凌晨夜幕下笼罩下的内城。
这一路没办法走快,也就是省了步行而已,熙熙攘攘的车队待到皇城下,大司马门已经开了,门外广场狭小,停不了太多车驾,一些高官们会直接乘车入城,到第二道南止车门东西的宫墙下停放,穿过第三道云龙门,里面是一片巨大的瓮城广场,朝会赞礼官、殿中侍御史会在这里恭侯,引导列队。
此处瓮城之东是录尚书事兰台、尚书省、左卫官署,西面是中书省、门下省、卫尉寺、右卫官署,出瓮城宣德门有一条横向宫城夹道,直通东华门和西华门,百官至此处分文武,从东、西上阁门而入就是太极殿广场,不过常朝是后面的崇政殿。
百官列队入殿之时,刘义符也已经早起,刚用完朝食,由百里徽光送出寝殿,到前殿时,已有曹娘子领着一群女官送来金博山述的通天冠服,这是常朝礼服,穿戴整齐过了北宫门,韩龟寿带着一群宦官、宫人打着伞、扇、旗、牌正等着,再往崇政殿。
最近乔驹子被调为殿中监令,在荆州两年他已熟悉宫中礼仪,韩龟寿心思要缜密一点,调为内侍监令可与张维传递军情密奏,刘义符也有意培养,待将来再设一机构对兵声曹制衡监督。
崇政殿中,百官们已经等了有一会儿,刘义符步入殿中,入座的百官们纷纷起立,微微躬身,一阵悠扬的礼乐声中,刘义符步上丹墀,脱下卷头赤舄,只穿着到小腿的绛袴袜,步上赤色织毯上放置的八宝玲珑枰跪坐,两名宫人在身后的龙雀纹屏风下交叉执扇。
“恭迎吾皇,万寿无疆!”
这台词千篇一律,如此乏味却每隔一天就要来一次,原本是单日朝会,双日则不朝,不过刘义符还没定下新的朝会制度,这时也只能两手虚抬,口道:“众臣免礼,平身!”
这时代,无论是常朝还是大朝,百官都是有小榻方案可据坐,并不是一大群人分两边呼啦啦地站成长队,前排上首的都是高官,后面下首的也有席位,除初一朔日,十五望日,在京比百石以上官员皆参加,平时则是五品以上官员朝参,所以五品以下官员才没有坐位,只能在下首后排站着。
“众臣有事起奏,无事退朝!”作为殿中监令,乔驹子也从此要承担朝会礼仪,必要时宣读诏书。
“臣有本奏!”吉翰应声而出,手持笏板躬身一礼,不慌不忙地从袖袋中取出一折厚厚的奏书,双手高举过头顶。
乔驹子见此,步下丹墀躬身双手接过,再转呈上前,刘义符接过,装模作样地飞快扫了一遍,其实是吉翰事先谒见,与郭叔融、张邵、徐豁、何承天、江夷、郑鲜之、王敬弘等八相商议过,这时候自然就走过场,转递给乔驹子当廷宣读。
其实中书省有中书令吉翰执政事笔、徐豁与何承天为中书左、右侍郎,中书监一职与左侍郎职权重叠,已经可以撤除,只是刘义符为照顾江夷的面子暂时保留。
乔驹子展开奏书宣读,其内容是早在荆州时的一些政策继续推行,改革朝中与地方官制、军制,撤并一些州郡,增设三府职官,整编州郡兵额,加设州学、郡学、县学,废除州大中正、郡中正选才“九品中正”之制,并在往后数年内重整户籍,逐步废除土断之策,重定田亩制度。
这一道奏疏朗朗数千言,诸部诸监寺官员事先知道,倒没什么反应,中低层官员很多都听得一知半解,顿时交头接耳,议论纷纷,但结合近两年荆州施政的一些传闻,大家也都猜测得到,很快又安静下来。
乔驹子宣讯完毕,刘义符还没开口询问百官的意见,郭叔融和张邵已越众而出,表示赞同,随后郑鲜之、江夷等也声称附议,诸部尚书紧随其后,这事毫无波折地通过,刘义符一声准奏,命将奏书发还吉翰,由其召开宰辅衙参商议细节与执行。
仅是这一件大事就够朝官们忙活好几年了,之后就是吏部尚书殷穆上奏,一些原中府官员并入,如在荆州时设立的少府、太府、太仆、司农、太常这都要合并,主官仍依中府所任,少卿及以下则仍以在任旧官,这样很多官员就被调到出缺的各部,或者待职。
依新制先正名,以后所设是吏、礼、户、工、刑、法、兵、商(度支改称)、尉共九部,以及太常、太府、太仆、光禄、宗正、司农、少府共七监寺。
其中廷尉并入法部,卫尉寺并入兵部,鸿胪寺并入礼部,太学、国学(即国子监)仍隶中书监,地方州郡学兴起则直辖于礼部,这样九部七监寺都成了很重要的实权部门。
御史台也还要加设派驻到各州,可分驻于刺史府、郡监,原两名御史中丞则改为左、右丞,已有定员无需再加,这些都是接下来比较紧迫的大事,随之而来的还有官印、朝服、品服要重做,军将也一样,又需要一笔极大的开支。
头一日视朝,相关零零总总的事不少,朝会一直进行到晌午方散,刘义符回皇后宫中刚用了午膳,立即就有吏部尚书殷穆求见,只得再回太极西殿景阳阁南书房,却是殷穆送来了最先被撤并的南徐州官员任命人选以及草诏。
按吉翰的方略,撤南徐州、南兖州并入扬州,南徐州地域实际上只有西晋时毗陵一郡之地,自东晋以来却分设了四个侨郡,主要是侨族人口非常集中,多兴商贸,田地就那一郡其实并不多。
而扬州包括建康丹阳尹,竟只有四个郡,地小却人口非常多。南兖州也只有五个郡,算是比较适中,这三州合并算是很合理的。
刘义符看了看,草诏仍以赵伯符为扬州都督,调刘思考为州刺史、户部右侍郎庞法起迁州牧,州治定为京口,而不再在京城,人选也还算恰当。并鼓励侨民回迁北方青、兖、徐诸州原籍以实边,疏散一些人口同时,腾出一些田地以分配给禁军士卒。
同时,随着王氏、谢氏、萧氏被削弱,南琅琊郡、南兰陵郡、南东海、南济阳诸郡都将撤消,依附这些大族的侨民、佃户将被强行勒令回迁,当然这些高门只是回迁一些庶房支系,仍有相当的人口在京。
南徐州、南兖州与扬州合并后,南部钱塘数县划归东扬州,改称越州,辖七郡,以范泰出领州牧、庾炳之出为刺史、沈庆之为都督。
景平二年事变之前,就是范泰这个大嘴巴进谏,让局势进一步恶化,虽然他很可能是好意,但他早已上了贬谪名录,能让他领州牧算是给了极大的面子。
因考虑到边防的问题,徐、兖合起来也只有十七个郡,以谢述出领州牧、原中府奏曹参军杜祗为刺史、以胡藩为都督,贬王仲德长广郡太守(隶青州,即青岛,可建港口),并撤除迁治青州的冀州,青州八郡改为军镇,以长沙王刘义欣为都督。
首批撤并的都是沿海诸州,兴建海上水师,这是为大兴海贸或北伐做准备,剩下两豫州、江、广、交五州将在二批次重划。
(https://www.xbxxs.com/novel/1IJ1G1I2fKC.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ww.xbxxs.com。笔下文学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s://m.xbxx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