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四章 秀才考试
梅财主和崔郎君并非贪财之人,他们也深信凡事不过三,三年来他们从中获益颇多,也愿意将这些吃食推向民间,只是他们说今年得了种子,明年开春卖种子和芽苗,此后就由民间慢慢推广。至于玉米,由于嫩玉米一直挺受欢迎,没有留下多少种子,只能等明年种出来得了种子,后年才有种子推广。不过孟家的大棚数量多,位置好,都已经建起来了,用着也非常方便,希望冬天时仍能继续合作种些新鲜蔬果提供给两家的酒楼。大郎君表示无异议,王季陵和孟萦的辣酱作坊由两家各派管事来经营管理,孟萦将要专心科考,庶务上的事尽量少沾手。
自大郎君和孟萦谈话过后,何夫子就严厉起来,孟萦的课业明显增加了,这三年来,何夫子一直让孟萦绑着小沙袋练习毛笔字,刚开始沙袋只有三两,慢慢增加到半斤,后来增加到一斤,现在孟萦绑着一斤半的沙袋,写起字来流利自如,下笔明显有力多了,那一手毛笔字拿出去已是够让人惊艳了。孟萦想,如果放到现代,咱也能当小书法家了。可她的字和何夫子的字比起来,还差得远。何夫子一手正楷字比印刷体还好看,一篇文章写下来,没有任何一个字可以让人挑出毛病来,真是厉害!孟萦觉得自己还需更加努力。何夫子开始有意识地将她往科举的方向上引导,将四书五经挨个儿帮孟萦捋下来,查缺补漏,孟萦觉得自己进益颇多。
自从孟萦将产业都交给管事来打理,王季陵和孟萦的私下接触就少了,两人虽在同一个书院,但分属不同的班级。王季陵觉得孟萦真厉害,年龄虽小,不但围棋下得好,课业也门门都是甲上,连射御都能不输郎君,也不知道她是什么做到的,她爹是怎么教的。孟萦自升到甲班,就一直在甲一班,从未掉落过,这让所有的夫子都对她刮目相看,以前李君成没考秀才时,他们俩在书院还有得一拼,可毕竟李君成比孟萦大了五岁啊。
李君成考过秀才之后,就去了江陵书院,那里的学子都是有秀才功名的,他们一起学习准备考举人。江陵书院成了孟萦的下一个目标。
何夫子在考查过孟萦的课业之后,认为她可以去考秀才。大曌的科举经过三四百年的发展,有些像明清时期的科举考试,基本都规范起来,科考是选拔人才的有效方式。
考秀才不用去远的地方,只在本郡就可以考,县试在武陵县考,由县官主持,学署教官监试。考生取具同考的五人,写具五童互结保单,作弊者五人连坐。鹿鸣书院在收取一定费用之后,由书院给安排了具结的廪生。孟萦这时才觉得有组织就是好,不用操心这些琐事,由书院安排也放心,书院会将几个成绩相仿的学子结成一保,也希望自己的学子能取得好成绩,这样就会吸引更多的学子前来就读。
县试是最初一级的选拔,考的内容多以背诵为主,这是孟萦的长项,县试成绩一出来,白芨看到自家女郎的考号排在了第二位,就知道是考了第二名,赶快回家通报。孟萦得知自己考了第二还有些沾沾自喜,却被何夫子劈头盖脸地批了一顿,很是没脸,何夫子说以她的基础应该是可以考第一的,看来还是粗心了。孟萦心大惯了,觉得第二也挺好的,干嘛非要争第一,多累!何夫子却说:“这只是县试,参考的人是全县的书生,你都不能拔得头筹,后面还有府试、院试、乡试、会试直至殿试,竞争逐渐加大,都是优中选优,每一级考试,参加考试的人员都是各地最优秀的人才,如果你每次都不尽全力,最后等你想发力时,却不知该如何去做了。”
孟萦想想何夫子说的话很有道理,她想起了前世的一个有趣的数学励志公式:1.01的365次方约等于37.8。0.99的365次方约等于0.03。365次方代表一年的365天,1代表每一天的努力,1.01表示每天多做0.01,0.99代表每天少做0.01,365天后,一个增长到了37.8,一个减少到0.03,这就相当于人生的路程,每天多努力一点点,日积月累,积少成多,积沙成塔,很快就会带来质的飞跃;每天稍微懈怠,天长日久终将一事无成,失去力量。
孟萦自此后端正了自己的学习态度,何夫子也的确博学多才,授课很精彩,他善于旁征博引,引经据典,将艰深的经典通过小故事的形式讲述出来,让人便于理解,这种教学方法很适合孟萦。看来能考上进士的都是有真才实学的。
府试出题的是本郡的郡守,为此王季陵还带着孟萦去拜访了他父亲赵郡丞,请他指点他们府试。赵郎君和郡守李大人相处过几年,对李大人的为人和文风都非常了解,给了他们很好的建议。赵郡丞说:“李大人为人严肃,喜欢平实、言之有物的文章,不喜欢花团锦簇、辞藻夸张浮丽的篇章,这点要特别注意。院试时,李大人可能会去监考,如果你能提前写好卷子,也不要提前交上去。李大人很反感别人提前交卷,一定要检查到最后才交卷。”
孟萦想这个李大人倒是个怪人,写完了也不让提前交卷,坐在考场还不够让人难受的。不过这些消息对王季陵和孟萦来说非常实用,他们默默记下了。事后又做了充分的准备,加上李君成已经考过的经验,王季陵和孟萦的准备算是十分充分了。
开考之前,孟萦已经被何夫子和李君成考了好些回,她好像已经习惯了考试的节奏,心里不慌,王季陵则紧张得不得了,要不是为了陪孟萦学习,他才懒得考什么秀才呢?为了能常和孟萦待在一起,他觉得还是得找个借口,只是他没想到考个秀才要背那么多东西,真是够让人头疼的。早知如此,也没办法,他还有其他选择吗?
府试时,女郎参加考试的人数并不是太多,孟萦粗略的估计了一下,也就百十人吧,可郎君那边竟然有上千人考试,乌央乌央的都是人,一看这架势,孟萦也有些紧张起来。不过容不得她多想,她就被人流推着进了考场,进场检查专门给女郎们辟了一个入口,由女子来检查女郎们是否夹带。检查很严格,仔细比对了信息,又打散了头发,脱下了衣物检查。她们见孟萦那么小也来参加考试,都觉得很佩服,感觉她很厉害的样子。毕竟孟萦还是个半大的孩子,她们倒也没有刁难她,她的检查很快就过去了。
进到考场,孟萦才发现女郎们的考场在最前面,和郎君们隔开了一小段距离。孟萦的考号很靠前,估计就得在考官的眼皮底下写卷子。孟萦想这还真是考验人的心理素质呢!不过经过高考的洗礼,这些都不算什么。
卷子发下来,孟萦仔细看了一遍题目,发现都在何夫子的预测范围内,基本上全部都会,单只看能答成什么样,取个什么样的成绩。孟萦放下心来,她想王季陵也不用担心了,这些他们都一起复习过,他应该也能过。
李大人果然是个认真的人,院试的时候他过来巡考了。他一进考场就看到了孟萦,他对这个小姑娘很有印象,就是她种出了土豆,又教大家如何种植土豆,让大家有了新的高产作物,可以不用饿肚子了,是利国利民的好事。他没想到这个小姑娘这么小就来考秀才,他很感兴趣,走过去看她的答卷。
没想到她小小年纪竟然能写这么一手好字,真是了不起。再看她的答题也都丝毫不差,基本功很扎实。李大人一边看,一边捋着胡子点着头,孟萦有些想笑,因为李大人的样子有些像迂腐可爱的老夫子。
不过他并没有在孟萦的桌前待太久,孟萦觉得他再不走,她真的会忍不住笑出来。孟萦丝毫不敢马虎,想着这次要是考不好,估计又要被何夫子批,总是被批总觉得没皮没脸的。
孟萦坐在前面看得最清楚,李大人果真不喜欢人提前交卷,每有提前交卷的人,他都皱着眉头盯人一眼,然后打开卷子,摇了摇头。其实孟萦也早就写完了,检查了两遍,发现没有失误之处。想要完善也不能改动,这用毛笔写字,必须落笔成字,又没有涂改液,如果改动,卷面就脏了,考试肯定过不了。这卷面最能反映人平日里的基本功,孟萦记住了赵郎君的话,只好枯坐干等着敲铃收卷。李大人看她已经写完,并且将卷子已经摆好,等着人过来收。就向她招了招手,让她把卷子交过去。孟萦如获解放,赶紧收拾了一下,将卷子交给了李大人,李大人扫了一遍她的答题,眯着眼点了点头,让她出去了。
孟萦出去一看,发现爹爹、白芷、李君成都等在门外……
自大郎君和孟萦谈话过后,何夫子就严厉起来,孟萦的课业明显增加了,这三年来,何夫子一直让孟萦绑着小沙袋练习毛笔字,刚开始沙袋只有三两,慢慢增加到半斤,后来增加到一斤,现在孟萦绑着一斤半的沙袋,写起字来流利自如,下笔明显有力多了,那一手毛笔字拿出去已是够让人惊艳了。孟萦想,如果放到现代,咱也能当小书法家了。可她的字和何夫子的字比起来,还差得远。何夫子一手正楷字比印刷体还好看,一篇文章写下来,没有任何一个字可以让人挑出毛病来,真是厉害!孟萦觉得自己还需更加努力。何夫子开始有意识地将她往科举的方向上引导,将四书五经挨个儿帮孟萦捋下来,查缺补漏,孟萦觉得自己进益颇多。
自从孟萦将产业都交给管事来打理,王季陵和孟萦的私下接触就少了,两人虽在同一个书院,但分属不同的班级。王季陵觉得孟萦真厉害,年龄虽小,不但围棋下得好,课业也门门都是甲上,连射御都能不输郎君,也不知道她是什么做到的,她爹是怎么教的。孟萦自升到甲班,就一直在甲一班,从未掉落过,这让所有的夫子都对她刮目相看,以前李君成没考秀才时,他们俩在书院还有得一拼,可毕竟李君成比孟萦大了五岁啊。
李君成考过秀才之后,就去了江陵书院,那里的学子都是有秀才功名的,他们一起学习准备考举人。江陵书院成了孟萦的下一个目标。
何夫子在考查过孟萦的课业之后,认为她可以去考秀才。大曌的科举经过三四百年的发展,有些像明清时期的科举考试,基本都规范起来,科考是选拔人才的有效方式。
考秀才不用去远的地方,只在本郡就可以考,县试在武陵县考,由县官主持,学署教官监试。考生取具同考的五人,写具五童互结保单,作弊者五人连坐。鹿鸣书院在收取一定费用之后,由书院给安排了具结的廪生。孟萦这时才觉得有组织就是好,不用操心这些琐事,由书院安排也放心,书院会将几个成绩相仿的学子结成一保,也希望自己的学子能取得好成绩,这样就会吸引更多的学子前来就读。
县试是最初一级的选拔,考的内容多以背诵为主,这是孟萦的长项,县试成绩一出来,白芨看到自家女郎的考号排在了第二位,就知道是考了第二名,赶快回家通报。孟萦得知自己考了第二还有些沾沾自喜,却被何夫子劈头盖脸地批了一顿,很是没脸,何夫子说以她的基础应该是可以考第一的,看来还是粗心了。孟萦心大惯了,觉得第二也挺好的,干嘛非要争第一,多累!何夫子却说:“这只是县试,参考的人是全县的书生,你都不能拔得头筹,后面还有府试、院试、乡试、会试直至殿试,竞争逐渐加大,都是优中选优,每一级考试,参加考试的人员都是各地最优秀的人才,如果你每次都不尽全力,最后等你想发力时,却不知该如何去做了。”
孟萦想想何夫子说的话很有道理,她想起了前世的一个有趣的数学励志公式:1.01的365次方约等于37.8。0.99的365次方约等于0.03。365次方代表一年的365天,1代表每一天的努力,1.01表示每天多做0.01,0.99代表每天少做0.01,365天后,一个增长到了37.8,一个减少到0.03,这就相当于人生的路程,每天多努力一点点,日积月累,积少成多,积沙成塔,很快就会带来质的飞跃;每天稍微懈怠,天长日久终将一事无成,失去力量。
孟萦自此后端正了自己的学习态度,何夫子也的确博学多才,授课很精彩,他善于旁征博引,引经据典,将艰深的经典通过小故事的形式讲述出来,让人便于理解,这种教学方法很适合孟萦。看来能考上进士的都是有真才实学的。
府试出题的是本郡的郡守,为此王季陵还带着孟萦去拜访了他父亲赵郡丞,请他指点他们府试。赵郎君和郡守李大人相处过几年,对李大人的为人和文风都非常了解,给了他们很好的建议。赵郡丞说:“李大人为人严肃,喜欢平实、言之有物的文章,不喜欢花团锦簇、辞藻夸张浮丽的篇章,这点要特别注意。院试时,李大人可能会去监考,如果你能提前写好卷子,也不要提前交上去。李大人很反感别人提前交卷,一定要检查到最后才交卷。”
孟萦想这个李大人倒是个怪人,写完了也不让提前交卷,坐在考场还不够让人难受的。不过这些消息对王季陵和孟萦来说非常实用,他们默默记下了。事后又做了充分的准备,加上李君成已经考过的经验,王季陵和孟萦的准备算是十分充分了。
开考之前,孟萦已经被何夫子和李君成考了好些回,她好像已经习惯了考试的节奏,心里不慌,王季陵则紧张得不得了,要不是为了陪孟萦学习,他才懒得考什么秀才呢?为了能常和孟萦待在一起,他觉得还是得找个借口,只是他没想到考个秀才要背那么多东西,真是够让人头疼的。早知如此,也没办法,他还有其他选择吗?
府试时,女郎参加考试的人数并不是太多,孟萦粗略的估计了一下,也就百十人吧,可郎君那边竟然有上千人考试,乌央乌央的都是人,一看这架势,孟萦也有些紧张起来。不过容不得她多想,她就被人流推着进了考场,进场检查专门给女郎们辟了一个入口,由女子来检查女郎们是否夹带。检查很严格,仔细比对了信息,又打散了头发,脱下了衣物检查。她们见孟萦那么小也来参加考试,都觉得很佩服,感觉她很厉害的样子。毕竟孟萦还是个半大的孩子,她们倒也没有刁难她,她的检查很快就过去了。
进到考场,孟萦才发现女郎们的考场在最前面,和郎君们隔开了一小段距离。孟萦的考号很靠前,估计就得在考官的眼皮底下写卷子。孟萦想这还真是考验人的心理素质呢!不过经过高考的洗礼,这些都不算什么。
卷子发下来,孟萦仔细看了一遍题目,发现都在何夫子的预测范围内,基本上全部都会,单只看能答成什么样,取个什么样的成绩。孟萦放下心来,她想王季陵也不用担心了,这些他们都一起复习过,他应该也能过。
李大人果然是个认真的人,院试的时候他过来巡考了。他一进考场就看到了孟萦,他对这个小姑娘很有印象,就是她种出了土豆,又教大家如何种植土豆,让大家有了新的高产作物,可以不用饿肚子了,是利国利民的好事。他没想到这个小姑娘这么小就来考秀才,他很感兴趣,走过去看她的答卷。
没想到她小小年纪竟然能写这么一手好字,真是了不起。再看她的答题也都丝毫不差,基本功很扎实。李大人一边看,一边捋着胡子点着头,孟萦有些想笑,因为李大人的样子有些像迂腐可爱的老夫子。
不过他并没有在孟萦的桌前待太久,孟萦觉得他再不走,她真的会忍不住笑出来。孟萦丝毫不敢马虎,想着这次要是考不好,估计又要被何夫子批,总是被批总觉得没皮没脸的。
孟萦坐在前面看得最清楚,李大人果真不喜欢人提前交卷,每有提前交卷的人,他都皱着眉头盯人一眼,然后打开卷子,摇了摇头。其实孟萦也早就写完了,检查了两遍,发现没有失误之处。想要完善也不能改动,这用毛笔写字,必须落笔成字,又没有涂改液,如果改动,卷面就脏了,考试肯定过不了。这卷面最能反映人平日里的基本功,孟萦记住了赵郎君的话,只好枯坐干等着敲铃收卷。李大人看她已经写完,并且将卷子已经摆好,等着人过来收。就向她招了招手,让她把卷子交过去。孟萦如获解放,赶紧收拾了一下,将卷子交给了李大人,李大人扫了一遍她的答题,眯着眼点了点头,让她出去了。
孟萦出去一看,发现爹爹、白芷、李君成都等在门外……
(https://www.xbxxs.com/novel/7-JCK2f16KD.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ww.xbxxs.com。笔下文学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s://m.xbxx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