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 > 狂野北美1846 > 第809章诱饵

第809章诱饵



  关于第3次南美洲战争,李察并没有过多的关注,除了赢得胜利,结局不可能有第2种。



  在巴西帝国倒台后,历任上台的巴西共和政府嘴里高喊着崇高的口号,实际上大把大把的贪污腐败分子,政商勾结疯狂的捞钞票。



  四十多年下来更换了十几届政府,都是一个德行。



  典型的山中无老虎,猴子称霸王。



  巴西政府弊病丛生,各州和地方大大小小的势力盘踞,情况相当复杂。



  几十年来经济发展困顿不前,依然还是典型的农业国家结构。



  国土虽大,真的一点儿也不强。



  昔日的南美洲军事强国巴拉圭以区区五十几万总人口,都敢于一次性挑战巴西,阿根廷和乌拉圭三国,战争前期还差点儿打赢了。



  如今六对一围殴巴西,这场战争想输都很难。



  要知道



  基于强大的汽车工业实力,大唐帝国陆军正规部队现在开始广泛的配备装甲车和汽车,作战实力提升的可不止一筹。



  说到防弹装甲车,不得不把目光转回到欧洲。



  大唐帝国是世界上第1个率先在战争中使用防弹装甲车的国家,最早应用在北美东扩战争和东印度群岛战争中,取得了极为显著的陆地战场优势。



  这种防弹装甲车在英国又被称之为坦克,英法德等陆军强国都有各自的坦克项目,已经应用到欧战战场上。



  这比原来历史上要早一些,但同样投入战争中的坦克数量不多,效果也不大,欧洲各国军队重视的程度也不够高。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



  以坦克为代表



  上个世纪末,源自北美的世界陆军武器革新性发展新潮流,很快被欧洲各国列强注意到,并且发展出属于各国自己的坦克系列。



  没有任何一个欧洲列强国家,从唐国整建制的大规模进口坦克装甲车,哪怕其性能更先进,更成熟,已经在战场上证明了自身能力。



  依然得不到欧洲陆军强国的青睐,被排挤在整个欧洲军备竞赛热潮之外。



  主要原因有三;



  其一,军事装备安全因素。



  任何一个欧洲列强国家,都高度重视军事装备安全,绝不会在重要的军事装备领域假手于人,这是问题的核心。



  军事装备领域关系国家安全与稳定,自主可控是安全政策的底线。



  比如英、法、德三强国,在炮兵装备中,英国皇家海军有著名的阿姆斯特朗火炮,陆军有维克斯系列火炮,从3磅5磅,7磅至12磅系列齐全。



  法国陆军有引以为傲的m
 1898式75毫米“巴黎小姐”,在第一场超过160万人参加会战的马恩河战役,凭借猛烈而密集的火力对德军进攻步兵造成毁灭性杀伤,杀伤德军超过27万余人。



  德国皇家陆海两军都使用克虏伯系列火炮,这是有着浓厚唐式血脉的德国自主火炮系列,也是世界著名武器产品之一。



  步兵武器中,英国使用的是李恩菲尔德步枪,法国使用的是勒贝尔步枪,德国使用的是毛瑟98k,意大利是卡尔卡诺步枪,奥匈帝国是曼力夏步枪,沙俄是莫辛纳甘步枪。



  只要有一丁点可能,都尽量装备自主化。



  其二,财政因素。



  无论哪一国的研发生产的坦克,无论性能如何,在20世纪初的世界陆军装备中,都属于顶尖的陆战武器,自然价格不菲。



  购买少量装甲装备还可以,但大规模进口谁都吃不消。



  谁都不傻,这关系到国内相关产业的发展,没有哪一个工业国家愿意花钱为他国做嫁衣裳,传统友好国家也不行。



  其三,新装备的适用化问题。



  各国自身环境不同,所需的装备要求侧重点也不同,综合性能好的进口产品未必是最佳选择。



  大唐帝国坦克历经三十年发展,已经发展出成熟的两代产品,并且在研制更新型的中型坦克,走在了世界装甲兵发展的前列。



  继t-1“野狼“坦克之后,t-2“美洲野牛”坦克已经开始大规模装备大唐帝国陆军和皇家禁卫军,尤其以品质优良,耐用性好而著称。



  t-2“美洲野牛”坦克采用保经考验的坚固底盘,能够维持长达320个摩托小时无故障,这一水平比欧洲各国研发的坦克高了一个数量级。



  这是因为大唐帝国国土广袤,对坦克的耐用性提出了极高的要求,为此哪怕牺牲装甲和火力也在所不惜。



  所以,t-2“美洲野牛”坦克装甲并不厚实,其装备的
 40毫米短管主炮加重机枪配置,火力也不出色,七成以上的功力都用在了装甲底盘上。



  这样的产品并不符合欧洲大规模战争的需求,反而有些鸡肋的感觉。



  这是因为欧洲各国普遍领土疆域不大,可供回旋的余地小,在大兵团作战中,每平方公里承受的炮火压力高的可怕。



  欧洲战场较为发达的铁路设施,可以让他们有条件将坦克运输到距离战场较近的地方,所以对摩托小时无故障这一指标要求较低。



  英法德等国大多在30~50摩托小时之内,既不注重耐用性也不注重速度,更注重火力压制。



  以英国研制的马克一型和二型坦克,法国圣沙蒙坦克,德国a7v坦克为例,全都是体积惊人的大家伙。



  其坦克装备的人员从7~14人不等,往往装备1~3门火炮,3~6挺机枪,速度在每小时10公里以下,仿佛一个笨拙而缓慢的移动钢铁堡垒。



  英国的马克坦克就有“陆地巡洋舰”的称号,分为雄雌两种,



  雄性马克1型坦克全重28吨,装配两门57毫米6磅火炮,和4挺哈气开斯机枪,坦克乘员14人,火力异常凶猛。



  雌性马克2型只装备6挺机枪,没有火炮装备,是开阔战线中的钢铁堡垒。



  在实战中



  这种武器一登场就给德军造成极大心理压力,战场上德军士兵们看到一个个黑色的。发出奇怪的轰鸣声的“钢铁怪物”,虽然奋起的反抗,却在这个巨大的“怪物”面前显得十分无力。



  这些钢铁怪物在泥泞的弹坑间如履平地般驶过,压倒了曾阻挡过无数步兵的铁丝网,越过了堑壕,将德军的工事碾压得支离破碎。



  乍一出场,就取得了不俗的战绩。



  可是没过多久,这种坦克的弱点被德方知晓,很快就采取了相应的措施予以打击。



  笨拙而缓慢的马克坦克在密集的炮火直射面前,就是一个个活靶子,在战场上被打成无数燃烧的废墟。



  高光时刻太短暂,剩下的依然要靠传统的步兵博杀,坦克的时代还没有到来。



  在马恩河会战的后期



  德军猛烈的进攻势头被遏制,不得不延缓进攻的脚步,后撤至马恩河一线组织防御修整,准备发起下一轮进攻。



  至此,西线战场进入堑壕相持阶段。



  英法联军和德军在法国东北部各省,开始挖掘长达数百公里的战壕,架设铁丝网和埋设地雷,形成对峙的僵局。



  双方在战线上都布设了数以千计的大炮和更多的机枪,彻底堵死了战略迂回的空间,进入了消耗战阶段。



  在这样的新形势下,迎来了1915年。



  旅居巴黎的李察在新年来临之际,接到了来自帝国本土的捷报,第3次南美洲战争圆满结束,六国联手瓜分了巴西。



  前后仅仅两个半月时间,面积高达758万平方公里的巴西就被撕扯的粉碎。



  大唐,阿根廷,巴拉圭,乌拉圭,玻利维亚和秘鲁六国军队,像狼群一样涌入巴西,疯狂的抢人,抢地盘,其过程乏善可呈。



  抱有大国雄心的巴西完全是一个菜鸡,在联军的进攻下一触即溃,很快变得四分五裂。



  大唐帝国利用占据绝对优势的皇家海军实行跳点作战,几乎将巴西的沿海地区一网打尽,从而拿到了最肥美的部分。



  协同作战的其他各国也各有收获,难以一一赘述。



  至于最后的分割和战后安排,需要一个较长的时间平衡各方利益,相互讨价还价,最终才能达成共识。



  预计这一过程将会比战争更耗费时间,但这已经不是当下需要关注的重点了。



  大唐帝国军方对当前的欧洲战争进行了沙盘推演,认为战争还会扩大到包含奥斯曼帝国在内的近东地区和阿拉伯半岛地区。



  战火的蔓延,似乎已经难以避免。



  而整场战争持续的时间,大唐帝国参谋总部认为将在一年至一年半之间,涉及欧洲各主要国家,近东,北非和阿拉伯半岛。



  这样的战略判断偏于乐观,谁也没有料想到这场全面的欧洲战争会演变成第1次世界大战,其涉及的广度和烈度,皆史无前例。



  首当其冲的,就是德属海外殖民地。



  帝国政府传来的最新消息;



  英国人以德属东非为诱饵,试图劝说大唐帝国驻莫桑比克殖民地联合出兵,占领相邻的德属东非。



  这样一来



  大唐帝国等于公开放弃了中立地位,对德宣战并加入协约国一方,这将大大减缓协约国的军事压力和经济压力。



  李察完全没有过问此事,帝国皇室和政府也没有受到英国人的诱导,转手以太极推手拒绝了。



  如今的莫桑比克和巴西这两大块肥肉,就足够大唐帝国消化20年,又怎么能看上贫瘠而干旱的德属东非那样的穷地方。



  说实话,一点吸引力都没有。



  (本章完)

 

(https://www.xbxxs.com/novel/7GbIDfa-4H1.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ww.xbxxs.com。笔下文学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s://m.xbxx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