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 > 盛世文豪 > 第94章

第94章


 曾毓手轻轻抬起,手中茶壶中流出的水流带着淡淡的雾气,缓缓坠入茶杯中。茶杯水面荡漾,形成回转的漩涡,雾气随着漩涡,在茶杯上空慢慢盘旋。


 “请!”曾毓放下茶壶,对着余柏林道。


 余柏林端起茶托,用茶盏轻轻刮了一下茶水表面,轻轻嗅了一下,道:“钟灵兄的茶艺越发精湛了。”


 “过奖。”曾毓笑道。


 “烫烫烫!”旁边一个人打破了这静谧的气氛。


 余柏林没好气的撇了旁边捂着嘴巴的人一眼:“滚水你也喝?”


 封蔚不断给舌头扇风,特别委屈道:“不是他说的请吗?我才喝的。”


 余柏林和曾毓对视一眼,眼中满是无奈。


 曾毓说的请,是品茶香,还没到喝的那一步。


 品茶,先是看色,再闻香,最后才是入口。这茶叶刚泡上,茶水还滚烫,稍稍有点脑子的人,都知道那“请”不是让你喝下去吧?


 本来好不容易闲下来,余柏林和曾毓的交情也到位,两人终于有闲情相约举办一次文人的聚会闲谈。


 作为这里地位最高的两个文官,他们也得交好这里的文人,这是地方官所必须做的教化文治之功。


 特别是乡试在即,今年的乡试余柏林和曾毓都要出场鹿鸣宴,与新晋的本省举人们会面,鼓励他们,并祝福将要赶赴下一次会试的人,取得好成绩。


 每次科举取士时,每省所取人数,也是衡量地方官的政绩的标准之一。余柏林和曾毓都是状元,虽然他们并不教书,但若是自己所辖省份科举取士垫底,他们两脸面上可不好受。


 之前一直忙着政务,现在终于都上了正规,余柏林和曾毓就要关心科举之事了。恰巧今年乡试,鹿鸣宴就是个好机会。


 只是封蔚也嚷着要插上一脚,两人在商谈时便带上了封蔚。只是本来两个顶尖的文人在一起聊天,总要带上一些文人的逼格,比如抚琴,比如茶艺,比如吟诗作对,但封蔚一杵在那,画风立刻不对。


 就像这次,曾毓秀个茶艺,余柏林还没夸上几句,就被烫了嘴的封蔚把气氛给毁了。


 两人无奈之下,只好再次放弃逼格的对话,改成有话说话,气氛什么的,就无视了。


 封蔚捂着嘴偷笑。


 每次都要想法子打散余柏林和曾毓两人闲杂人等勿入的文人气场,还不被怀疑,封蔚也是很不容易啊。


 “想着离我乡试之时,已经六年了。”余柏林唏嘘道。


 上次乡试余柏林还在京城,那届京城乡试没出什么特别令人在意的人,余柏林也没特意打听乡试解元的名字。


 比起余柏林这种中了解元就名扬天下的人,很是少见。这是余柏林小三元、出过经义浅谈以及年纪小三个因素合在一起,才有的效果。


 若不是京城的解元,在本省还是挺有名气;若在京城,解元就完全激不起多大水花了。毕竟京城到会试之时,每年都会集聚所有解元。


 去年会试的时候,余柏林已经来到边疆。余柏林认识之人中没有参加这次会试的,他也没多关心。


 听闻这次会试经魁和殿试一甲,都是四五十岁的厚积薄发之人,没有像余柏林这一届那么具有传奇色彩,一个个拎出来都是青年才俊,有天才之名。


 所以余柏林也没听到多少关于这一届一甲的传闻。


 大概是余柏林那一届太高光了,无论是余柏林六元及第,还是李潇一鸣惊人,都足以给写话本戏曲谋生的人提供很多年的素材。


 这一次余柏林亲自主持鹿鸣宴,才让他有一种时光飞逝的感觉。


 “长青那一次同榜进士实在是人才辈出,估计后面好几届科举进士,都会被你们名声所压制。”曾毓开玩笑道,“不知道你们那些后辈会不会听着你们这一批进士的名字,就沮丧的睡不着。”


 “能中进士就是读书人心目中的成功了,他们哪会在意这些虚名。”余柏林半真半假道。


 读书人当然是在乎虚名的。但余柏林这一榜进士正好遇上皇帝陛下大清洗了两次,急用人的时候。他们是皇帝陛下登基一来第一任天子门生,只要有才干、品行表现出来的也不差,基本上都会被皇帝陛下挑中考验磨砺,给予实权官职。


 并且,这皇帝陛下登基一来第一次科举,有许多曾经忠于先太子、被文综打压的世族勋贵官宦子弟赴考,并得中进士。这些人都是会被皇帝陛下重用的人。


 天时地利人和,都被他们这一届占据了。


 其余读书人肯定有心中泛酸的。但对上已经在朝中站稳脚跟的他们,这些泛酸的人可不会表现出来,为自己的前途添堵。


 曾毓当然也知如此,不过调笑几句而已。


 “这里的读书人能有什么好的?”封蔚显然对这“穷乡僻壤”很没有信心。


 不过不说他,其余人也是公认,北疆很少出厉害的读书人,毕竟硬件条件在那。没有安稳的环境,读书人想静下心读书都难。北疆的资源人脉也比中原以及江南差许多。甚至连蜀地闽南都远远不如。


 余柏林叹气:“只要不垫底就成。”


 曾毓笑道:“放轻松些。谁也知道,那读书人的数量,不会因为有状元来这里当官,就能提升的。每省官员,一甲进士还少?”


 余柏林也笑道:“是我多虑了。”


 “不过鹿鸣宴还是要好好看看,府学也要多去查一查。”曾毓道,“这里不比内地,书院繁多。读书人多去私立书院,府学倒是个摆设了。这里的读书人去内地书院游学的毕竟是少数,大多数都在府学学习,府学的老师是重中之重。”


 余柏林点头:“既然其余事已经上了正规,也该整顿一下府学了。”


 二人轻描淡写的就决定府学一干官吏的命运,封蔚还在那里数茶叶梗,特别无聊。


 待曾毓走后,余柏林抱怨道:“既然你觉得无聊,何不去做自己的事,非要待在这里摆出一张你不感兴趣的脸吗?”


 “可是看不到你就更无聊啊。”封蔚淡定道。


 余柏林脸上有些烧。这人怎么能若无其事将情话随口就来?是他灵魂年纪太大,不比小年轻脸皮厚了吗?


 还是说,只是封蔚脸皮分外的厚。


 不过被封蔚这么一说,余柏林也不好继续抱怨下去了。


 封蔚在心中给自己竖起大拇指。只要摸清了余柏林的脾气,其实很好哄嘛。


 于是下次余柏林和封蔚谈论事情,封蔚还是端着那张“我很不感兴趣我很无聊”的脸继续旁听。久而久之,曾毓也觉得压力有些大,便把事情尽量在上班时候说完,不再占用余柏林下班时间了。


 封蔚再次在心里给自己竖起大拇指。


 按察使的工作比起布政使要轻松许多,有军队驻扎,这里也没有那么多案子需要按察使亲自过问。因此余柏林便将文教部分事情权力交给曾毓,让曾毓去整顿本省整个科举体系。


 这种越权的行为,在地方上不算少见。毕竟天高皇帝远,布政使有时候就相当于土皇帝,许多事情都可以酌情“通融”,让其他官员干预不是自己所管辖范围之事,也在“通融”之中。


 只要不过分,没有人闲得无聊去弹劾这些,毕竟是官场潜规则。


 所以布政使被称为封疆大吏,权力之大,也在于此。


 按察使虽说是一省长官之一,负责司法大权,和布政使平级,其实大部分时候,也听布政使之意。


 不过在做这些事的时候,余柏林还是给皇帝陛下去了密旨,皇帝陛下只让他便宜行事,此等官场潜规则之常事,就不用向他报告了。


 书信之中,还不如多谢谢他弟弟和他儿子的事呢。


 余柏林在得到皇帝陛下旨意之后,特别无奈。


 他再次确定,为什么封蔚会长成这熊样子。大宝如此乖巧善良懂事,简直是基因突变。


 当然,也有可能大宝和皇后娘娘更像。


 只希望小宝别继承了皇帝陛下大部分基因,以后成长成小号封蔚,那他一定会伤心。


 封蔚听后,立刻躺榻上打滚耍赖不起来。


 余柏林这不是嫌弃他吗?能忍?当然不能忍!


 这已经不是亲亲就能解决的事情了!必须要拿出非常非常大的诚意来道歉!


 余柏林把心中所想不小心说出来,也自觉理亏(只是这样?)所以只得好声好气的哄到封蔚“消气”为止。


 于是王府代理总管在后面几天端上了加倍加料的十全大补汤,就不难以想象了。


 封蔚每天荡漾的脚步都在飘,也不难以想象了。


 余柏林叹气,虽然感情好是不错,但是太黏糊也,也很让人难为情啊。特别是王府那些下人们哀怨的眼神,实在是让人难以招架。


 等等,为什么是哀怨的眼神?!


 .....................................


 金秋八月,十里桂香,乃是乡试之时。


 虽说这里是北疆,但八月气温和京城也差不多,只是晚上稍稍凉一些。


 因为搞了大生产,又端了不少鞑靼的窝,还有归顺的鞑靼贵族送钱来,皇帝陛下不缺钱,让余柏林登记造册,可留作本省资金,余柏林便大手笔的把各地学府和考院都翻修了一遍。


 此举让本省读书人大肆赞扬,简直没把余柏林夸出一朵花来。


 想想每年读书人在那么简陋的地方读书,也挺可怜的。以往每任布政使都没想过给读书人点福利,还是状元郎不一样,心系咱们读书人啊。


 前几任布政使听后,心里颇不是滋味。


 难道他们不知道做这种事情会给自己带来极大声望吗?反正花的也不是自己的钱!


 然而,他们没钱啊!北疆这些省份向来不富裕,又经常被鞑子骚扰,他们虽说看似权力很大,其实财政方面真的是捉襟见肘,需要内地中央各种支援。


 为了维系民生便已经竭尽全力,哪有闲钱修学府修考院?


 余布政使还真是钱多的烧得慌。在这里花这么多钱,看他怎么收藏。


 一些人酸溜溜的想着。


 一省民政,花钱的地方太多了。修水利修路,有时候还得赈灾,更别说官员官吏俸禄等日常开销。一省长官是那么好当的吗?现在钱花在这,这窟窿看他怎么补!


 边疆出产的石料可不多,听闻余柏林全用石头修补房子,这耗费,可太大了。


 为了面子工程,余柏林真的很拼。


 一些站在余柏林这边的人也暗暗担心。现在的确赞誉一片,但当用钱的时候余柏林拿不出来钱,那弹劾的折子可就像雪花一样飘到皇帝陛下桌案上来了。就算皇帝陛下有心偏袒余柏林都没用。


 余柏林是那种为了面子工程不顾后果的人吗?


 当然不是。


 余柏林做此事,当然是有他的理由在那。


 之所以把钱先用在修学府考院上,就是为了让读书人全部赞扬此事。


 这钱,全是过不得明路的钱。用在其他事上,被人翻出来,都是把柄。只有用在跟读书人利益息息相关的事上,和当地读书人形成利益结合,才叫安全,才能洗白。


 这些钱财是哪来的?还不是封蔚捅的漏子。


 他把人家王帐给抢了,抬回来十几箱子金银,然后问余柏林怎么办。


 要知道咱中原王朝为了提升逼格,在建国第二代皇帝,就严禁军队打胜仗之后去战败的地方抢掠,以前以战养战的思想全部废止。


 这是为了德化,以德治国啊。


 当然,在实际操作中,肯定还是有些小手段小出入的。


 比如敌人逃跑了没来得及拿走的财物,总不能让他们空手而归吧?只要数量上不多,大家分一部分,再上交一部分,一般也没人弹劾此事。


 但关键是封蔚抢的太多了,抢的太明目张胆,抢的有些人蠢蠢欲动准备上折子弹劾封蔚草菅人命了。


 当然,将领们都不认为他们砍的人有什么不对,那些鞑靼进宫晖朝的时候,也没说对哪些平民就刀下留情。


 余柏林自然不赞同。他所受到的教育就是不允许他这么做。但他也能理解现在的人的想法,和现代注重人权的想法不同。


 而且他也是自私的,不会为了现代的人权思想,就不去帮封蔚。


 这一笔钱,如果如实上交,肯定会引起朝中人主意,让被余柏林压在本地、无法进京的折子有上达圣听的门路――虽然皇帝陛下已经知晓此事并且对封蔚行为表示了认同,但若真闹大,封蔚还是会被惩罚,毕竟违反了律令。


 朝中总是有人对封蔚看不顺眼,就跟被害妄想症似的,封蔚那王爷的身份似乎就是原罪,让他们在没有任何利益被损害的情况下,还老是跟闻到腥气的苍蝇一样,老是嗡嗡嗡的不消停。


 余柏林想了想,就把这笔钱用来做读书人的面子工程了。


 这样情况下,哪怕最后这件事暴露了,想来读书人也会站在封蔚这边。这里的民众本来就对鞑靼仇恨十分深。用鞑靼的钱给这里的读书人修书院,那是把黑钱用在光明的用途上,别说读书人,这个时代的人都认为读书是一件神圣的事,鞑靼的钱用在这上面,那是鞑靼的荣耀。


 弹劾?你敢弹劾封蔚,说封蔚抢鞑靼的钱给这里的读书人修书院修考院不对,这里的读书人就敢撸袖子给你上万民书联名书,说你是全国读书人中的败类。


 大概是来到这个时代之后,被这个时代封建的、丝毫没有人权的思想给腐蚀了,余柏林内心也觉得有些人实在是不可理喻。


 封蔚抢的可是王帐,抢的是鞑靼的贵族,这有什么好弹劾的?


 真要说起来,也可以说是封蔚率兵直捣黄龙然后鞑靼贵族狼狈出逃没带走财物啊。


 只是这些财物太多了,就有些人不自在了而已。


 当余柏林修建学府考院之事完毕之后,他才和封蔚、曾毓联名上奏,说封蔚为了给鞑靼致命一击,把鞑靼的王帐掀了,鞑靼一干贵族北逃中。此次战斗,封蔚缴获鞑靼贵族来不及带走的财物若干,按照皇帝陛下圣旨,这些财物该入库的入库,该用的都用了。嗯,用处就是修学府和考院。


 朝中大臣这才知道,为什么余柏林这么高调,原来是为了德王。


 而皇帝陛下也是事先知晓此事,跟着余柏林、曾毓、德王一起瞒着众臣呢。


 这时候余柏林等人声望已经在读书人中达到顶峰,大家都对他们用抢来的鞑靼的钱给读书人福利表示了极高的赞扬,其余觉得事情不太对,要弹劾的人,也只能偃旗息鼓,心中对德王、对和德王同流合污一丘之貉的余柏林、曾毓等人更加不满。


 一些人捶胸顿足,预言皇帝陛下养虎为患,德王、余柏林、曾毓三人相互勾结,天高皇帝远,这是要造反的前奏啊!如此一来,国将不国!陛下危矣!


 皇帝陛下在看到金刀卫呈上来的这些人的言行举止之后,揉了揉太阳穴,半晌无语。


 他对着立在旁边的郑牧道:“渔樵,这些人脑袋是不是有问题?”


 郑牧道:“曾听长青说过,有一种脑袋得的病,叫被害妄想症。这些人大概就是吧。”


 皇帝陛下点点头:“既然脑袋有病,那还是早早回去休养去吧。”


 真是一群脑子有病的人,居安思危也不是这种“思危”法,天天盯着没事的人,总觉得人家要谋逆。


 还是说他们除了意图揭发谋逆的护驾之功,再想不到其他晋升的法子,才会天天做梦盼着有人谋逆好让他们当一回忠臣,青云直上?


 皇帝陛下很想找人吐槽,于是他给封蔚和余柏林寄去两指厚度的书信,详细的说了朝中这些人的无语之事。


 余柏林和封蔚接到跟书似的书信事,还以为朝中发生了什么大事。结果翻开一看,全是皇帝陛下的吐槽。


 这吐槽都能吐一本书这么厚了,皇帝陛下您话唠的太厉害了点吧?


 余柏林苦笑:“你和大宝不在京城,陛下是不是太过寂寞了点?”


 这都快寂寞出病了,何止一点。


 封蔚特别没心没肺,跟所有被溺爱的熊孩子一样,丝毫没有被自家兄长感动:“有嫂子陪着,寂寞什么?无聊了不是还有小宝可以玩嘛。”


 余柏林无语。原来小宝就是给你们玩的吗?怪不得大宝长大不怕你后,老是看你不顺眼,都是你自己作的。


 不过说起来,好久没看到大宝了。


 “大宝还住在镇国公府?”余柏林问道。


 封蔚立刻在心底敲响警钟:“大宝还有的学。幸好老镇国公对大宝挺有好感,愿意大宝一直留在镇国公府教导他。”


 余柏林道:“但大宝一直住在镇国公府,恐让人有闲言闲语。”


 太子毕竟慢慢长大,虽然皇帝陛下连封蔚都不会猜忌,肯定也不会猜忌太子,但总会有人挑拨离间,恨不得太子和皇帝陛下关系不好。


 还好皇帝陛下后宫安宁,只有大宝小宝两个孩子,不然还不知道会有多少人会搏一个从龙之功。


 镇国公毕竟手握兵权,太子在镇国公府呆太久,或许有些人会认为太子对兵权感兴趣,从而滋生许多不该有的知识。


 并且,余柏林其实对皇帝陛下也没到深信不疑的程度。


 现在皇帝陛下的确是个开明的用人不疑的好皇帝,但是许多皇帝在执政初期都是那样。随着皇帝年龄的慢慢增长,随着日积月累的权力欲|望渐渐加重,随着自己渐渐衰老而太子渐渐成长的不甘和恐惧,许多皇帝在晚年性格都会大变样。


 原本父子亲密的皇帝和太子,也有可能在之后相处中慢慢生出间隙。


 当然,因为太子渐渐长大而心生猜忌的皇帝其实只是少数,历史上因为此而不得登基的太子一个巴掌都数的过来。只是因为这种事情实在是太具有戏剧性,所以老是在文学创作中被翻来覆去的说,才给旁观吃瓜群众一种“当了太子就成了靶子,太子总是不得好死”的错觉。


 大宝运气肯定不会这么差。


 但假如呢?万一呢?这种信任,还是别去试探试验其坚硬程度。防微杜渐,才是最重要的。


 封蔚对余柏林所担忧不以为然。他对封庭信任很深,甚至封庭为人,并不认为封庭会为此猜忌长子。


 甚至封庭还希望长子快点长大,让自己卸下肩上重担。


 毕竟余柏林是外人,封庭一些事只会和封蔚说。封庭身体不好,虽说登基为帝之后有御医院调养,现在似乎没事。但当皇帝,特别是当一个好皇帝,让他殚精竭虑,心神耗费很大,对健康自然也有损耗。


 若是大宝到了足以承担重任的年龄,封庭肯定恨不得立刻退位,把担子甩给大宝,自己携妻周游世界去。


 这种事,封庭除了给成皇后说,给封蔚说,甚至给郑牧说,但肯定不会给余柏林说。


 当然,等余柏林这次回京之后,封庭说不得就会在余柏林耳边唠叨此事了。


 这种事,封蔚不会在封庭未自己开口之前便多言多语。即使面对的是他十分信任的余柏林。


 所以他只得默认余柏林的担忧,并表示的确要小心谨慎为好,然后去把大宝接回来。


 请教还是要继续请教的,只是请教的频率减少,也不住在镇国公府而已。


 不过封蔚暗暗做了决定,大宝成长很快,做事也很有条理,为了磨砺大宝,让他快点长大,他得给大宝派更多的事,让他实践从镇国公那里学来的知识和手段才成。


 大宝回到王府之后,还未因为又能常常见到余柏林而高兴,就被封蔚压的一大堆事而弄得叫苦不迭。


 而封蔚自己深知这个年纪的少年郎的心态,所以每每说些激将之话,都能让大宝提起精神继续为一大堆事继续奋斗。


 余柏林虽然心疼大宝,但想着这对大宝只有好处,便也只能默默支持了。


 封蔚此举,也让他在朝臣中获得了赞誉。如此磨砺太子,说明他对皇帝陛下的确是十分重臣的,的确是认真教导太子。


 于是封蔚在认真之下的险恶用心,就越发没人知晓了。


 包括当事者余柏林。


 .....................................


 在大宝回来住的时候,乡试终于开始了。


 大概是因为考院翻修,秀才们住的较往年舒坦,所以发挥也更好一些。


 余柏林和曾毓作为一省长官,阅卷和主考都用不着他们亲自出马,不过若是有好的答卷,还是会传到他们耳中。


 听考官意思,今年的考生质量总体强过往年,还有几份让人眼前一亮的试卷。


 或许后年春试,真的有人一举金榜题名也说不定。


 余柏林和曾毓十分好奇,对接下来鹿鸣宴也更加期待。


 这都是两人第一次参加鹿鸣宴。


 放榜几日之后,鹿鸣宴如期在贡院举行。


 余柏林和曾毓都身着常服,于最后姗姗来迟。


 这官越大来的越晚,虽然两人都是准时之人,但这时候踩着点赴宴,是官场必须遵守的规则。


 他们去那么早,其他官吏怎么办?


 封蔚本来也想去,临时被军中之事绊住了脚,到让余柏林和曾毓松了一口气。


 封蔚要去参加鹿鸣宴,从规矩上来说,也不算错,他们拦不住。但就凭封蔚那在外面摆着的“我不高兴我很冷酷我身上杀气很重”的脸,这鹿鸣宴的气氛还起得来吗?


 余柏林和曾毓在走进贡院大门之时,便听见里面雅乐阵阵,和新晋举子们的谈笑风生相映成趣。


 两人对视一眼,都从对方脸上看到了怀念之意。


 想曾今,他们两也是谈笑风生的举子中的一员。他们志得意满,对未来充满希望。对读书人最为重要的科举之路,终于已经走完了大半,只差登顶。


 如今,他们两已经是完成了读书人梦想最顶峰的人了。


 带余柏林和曾毓走入宴会之时,现场立刻雅雀无声,雅乐也停了下来,举人们纷纷静立垂首,上首的主考官和其余考官都站起身来,向着余柏林和曾毓行礼。


 在考官们和其余官员行礼之后,举人们也在这一届解元的带领下,向着余柏林和曾毓行礼。


 余柏林当日鹿鸣宴上,前来赴宴的一地行政长官,京城府尹邓轩官威十分重。比起他,余柏林和曾毓就要和蔼可亲的多,在接受行礼之后,对上首行礼的官员还微笑颔首还礼。


 在下首站立的举人们偷偷用眼角余光打量余柏林和曾毓。


 曾毓自不用说,一看就是大儒。而那余柏林年岁尚轻,看上去刚及弱冠不久,比起在座大部分新晋举子,都要年轻。


 想想他们刚刚桂榜提名,人家余柏林就已经是一省大员,封疆大吏了。


 真是人比人,气死人。


 更何况,他们都知道余柏林并非什么豪门望族之后,而是寒门士子。有此地位,完全是自己才华横溢,得贤明君王赏识而来。


 这让不少举子心生向往。


 谁都知道官场其实也靠人情。但余柏林这种毫无根基的寒门士子仅凭才华就能站立在大部分豪门世族子弟之上,那他们是不是也可以期待一下?


 当然,余柏林的才华是众人所不能比的,俗话说天下才气十分,余柏林六元及第,至少独占八分。别的人想靠才华,也达不到余柏林这种程度。


 但是他们想得一个公正的、符合自己才学的前途和地位,是不是也不是特别难?


 当然,若是此番想法被京中权贵得知,他们一定嗤之以鼻。


 六元及第的那是普通人吗?别谁都想和余柏林比。再来,谁说余柏林没身份没地位,只是不拿到明面上来说而已。


 余柏林的出身地位,就算没有六元及第的名头和才华,也是妥妥的年轻一代官员第一任,看看德王就知道了。


 皇帝陛下对待自己的亲弟弟,能一样吗?即使余柏林不是皇帝陛下胞弟,也因为历史遗留原因甚至不能认祖归宗,但余柏林和其余人,也是不同的。


 甚至正因为如此,皇帝陛下说不定对余柏林还更愧疚一些。


 不过,余柏林的才华和能力也的确有目共睹,难道说,龙子龙孙,就是和常人不一样吗?


 大概,六元及第,还真非凡人能及吧。


 但京中权贵所心知肚明的皇室秘密,在京城之外,就是真的大秘密。就算是京中明白之人,也绝对不可能将此事外传。亲朋好友都不可能。毕竟是皇室秘闻,他们最多只提点一句对余柏林需小心谨慎不可得罪而已。


 不过余柏林现在地位,本来就需小心谨慎不可得罪,这么一句不痛不痒的提点,也不会让人联想太多。


 所以现在这里的人都在惊叹余柏林能从寒门短时间不靠任何人爬到这种地位的难得。


 余柏林若是听到了两种说法,肯定都得扶额苦笑。


 皇帝陛下放出的谣言真的快成为别人深信不疑的“事实”了,他好端端的就被安上了这么个出身。明明只要查一查,就知道他和皇室根本没关系。毕竟他的原身又不是从石头缝里蹦出来的,从出生开始,就是有人看着长大的。


 只是这些人被传言迷惑了眼睛,无论查到什么事,都认为是皇帝陛下掩盖真相的手段。


 至于寒门无根基,那也是无稽之谈。


 若没有意外救下封蔚和小宝之事,想来他的仕途也不会如此顺利。至少他不可能拜张岳为师,受到张岳教导。那六元及第,也无从谈起了。


 余柏林和曾毓在上首坐下之后,宴会重新开始。


 由余柏林起身敬酒,诸位回敬。从余柏林主导此次宴会上便可看出,虽然是同品阶,但布政使地位上比按察使其实高一些。


 当敬酒结束之后,鹿鸣宴才进入重头戏。


 举子们要和上首长官敬酒,也会相互敬酒。


 而且,他们还要在宴会上作诗,来展现自己的才华。


 按照惯例,余柏林首先点了这一届解元,吴怀作诗。


 那吴怀在这些举人中,年岁也不大,似乎还差一两年到而立。所以也算得上青年才俊。


 吴怀本治《诗经》,他的卷子便是考官们交口称赞,并被余柏林和曾毓所知晓的佳作之一。


 所以对于吴怀的作诗,余柏林还是有些期待。  

(https://www.xbxxs.com/novel/AEa5DeDD46a.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ww.xbxxs.com。笔下文学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s://m.xbxx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