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 > 明天子 > 第一百二十九章 首辅曹鼐

第一百二十九章 首辅曹鼐



  第一百二十九章首辅曹鼐



  正统十二年四月。



  杨溥离世已经半年有余了。



  随着杨溥离世之后,一系列人员调整也渐渐的稳定下来了。



  朱祁镇登基以来第三任首辅,曹鼐正式正位,在朝野上下开始确立起权威了。



  朱祁镇与曹鼐的磨合,也变得慢慢习惯起来。



  总体来说,对于这个新任首辅,朱祁镇还是感受到很舒服的。



  杨士奇之于朱祁镇,一直是处于一种长辈对于晚辈的态度,即便是朱祁镇虽然能看见杨士奇每次拜见他,都会行礼。



  但是朱祁镇一直有一种感觉,那种感觉就是杨士奇虽然跪着,朱祁镇却感觉,杨士奇是站着的,自己反而处于下位。



  杨溥虽然无意倚老卖老,但是岁月给他足够的底气,在朱祁镇面前说任何话。



  但是曹鼐却不一样了。



  曹鼐的内阁,似乎让朱祁镇觉得有些回归内阁本意的感觉。



  其实在太宗皇帝在的时候,内阁其实就是皇帝的秘书班子而已。



  曹鼐对朱祁镇所有命令,都是毕恭毕敬,一般来说,从来没有反驳的时候。但凡是重要决断,都会上书请旨。



  似乎没有皇帝的圣旨,什么都做不了了。



  当然了,如果曹鼐什么事情都要朱祁镇做决定,朱祁镇早就换了一个首辅了,毕竟朝廷政务繁杂。如果万千事务都压在朱祁镇身上,朱祁镇早就累死了。



  曹鼐更多形式上的早晚请示汇报,其实已经将下面的事情整理的条条框框,朱祁镇只需写一个同意,或者准就行了。



  这让朱祁镇很舒服。



  而且曹鼐天早朝之后,都会拜见朱祁镇,商议当日政务。



  看上去,就好像是朱祁镇的意志绝对主导了内阁。其实曹鼐在其中并非没有自己的想法,只是夹杂在各种请示之中了。



  朱祁镇有些看出来,有些没有看出。



  但是朱祁镇无疑真将内阁变成一个秘书机关。所以,除非违反朱祁镇的原则。朱祁镇都当做不知道。



  于是,如此曹鼐低头,朱祁镇放权。



  双方的合作倒有几分君臣和睦,其乐融融的样子。



  乾清宫之中。



  去年乾清宫经过了大装修,凡是金银饰物全部给去掉了,不仅仅是乾清宫,整个紫禁城之中都是,最贵的饰物就是铜了。



  只是大明尚红,院子里的红色没有变,但是都换掉了朱砂。总体来说,整个紫禁城的装修风格,变得淡雅多了。



  此刻曹鼐正在向朱祁镇禀报政务,他首先说的是藩王。



  “陛下,沈王请封六子为郡王。”曹鼐到这里微微一顿,不再说话,而是看向朱祁镇。



  朱祁镇说道:“先搁着吧。”



  “陛下,关于宗室藩王,是不是逼得太紧了。,数年前毕竟派遣人巡视藩王,各处藩王多有惩戒,而辽王一系,更是定案,贬为庶人。”



  “至于各藩郡王,多以不封。”



  “前番乃是朝廷用度紧张,而今盐税关税数以千王,却依旧如此,臣恐有伤陛下亲亲之道也。”



  朱祁镇听了,也知道这一件事情。已经拖得时间太长了。



  自从朱祁镇提出封建策后,加紧了对藩王的控制,对于现在还有护卫的王爷,比如楚王,秦王,蜀王等等,都找到了这样那样的理由,将护卫给剥夺了。



  比如秦王,就将秦王最后一个护卫,调往延安备边。



  对于藩王庶子封郡王之上,也卡得很严,都要考核。



  所以,最近能封郡王的庶子减少了不少,甚至有些人等到死,也不能封郡王。儿子只能再降次继承。



  这样做,让宗室之中有很多怨言。



  在儒家之中,亲亲就是一个道德标签。毕竟一个人不能对自己的亲戚好,外人很难觉得这些人能对外人好。



  朱祁镇也明白这一点。暗道:“这其实也就是因为我当政之十几年其实,并没有给大明开辟多少土司。”



  朱祁镇一直想将大明宗室之中的人才,放到大明外围各封地之中。在大明鞭长莫及的地方,建立有效的统治。



  所有才建立起大本堂。



  其中所教育的都是宗室功臣子弟。更是太子教育之所。



  不过因为,太子尚小,大本堂教育并不是太受重视的,不过数年以来,也培养了一批宗室子弟。虽然多是旁支,人数并不多。



  想起大本堂之中的宗室子弟,朱祁镇一时间有了想法。



  朱祁镇沉吟了一会儿,说道:“将大本堂宗室子弟都派发到襄王军前效力,襄王叔在西南也不是多容易的,另外召韩王入京,任宗人令。先生以为如何?”



  宗室子弟最怕的是什么?是没有希望。



  宗室子弟之中,有混吃等死之辈,这些人朱祁镇反而不在乎。因为这些人再怎么多,也闹不出什么事情。



  不过是朱祁镇脸上难看一点而已。



  最有可能出事的,反而是宗室之中有能力的人。这些人反而不甘心现状。但有没有希望。所以,朱祁镇才想摆出重视宗室子弟的样子。



  大本堂这一批子弟,大概百余人,都是经过了大本堂数年的教育,虽然朱祁镇不重视,但是教授他们的还是一等一的师资力量,全部是一水的翰林学士。



  他们可以说是能文能武。



  襄王这些年在南疆,与缅甸乃至麓川的余孽,屡屡交手,但是并没有打太大。毕竟王骥在云贵坐镇,凡是动襄王,就要考虑王骥的因素。



  但是襄王上的奏表,最大的问题就是缺少人才。



  大明秀才举人,根本不可能去这样的边地,而在麓川能用的人才,都与思家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襄王又不能尽用之。



  这是襄王最大的苦恼了。



  朱祁镇派一批宗室子弟过去,能在西南建功立业的话。对于大明将来统治西南,却是大有好处。



  至于韩王,却是大明藩王之中的异类。



  几乎所谓王爷对封建策表示清一色的反对的时候,唯独韩王却跃跃欲试。甚至想移藩海西。



  朱祁镇对此,只能是心意领了,海西这样的塞外孤城,朱祁镇可不敢交给韩王。万一韩王眼高手低,将海西城给折进去了。



  朱祁镇的战略岂不是打了一个大折扣。甚至瓦刺有了海西基业,辽东与朝鲜都要背祸了。



  但是勇气可嘉,也想天下表明,朱祁镇决计没有刻薄宗室的念头,所以,让韩王进京掌管宗人令。



  如果朱祁镇发觉韩王真可以一用的话,将来未必不能分藩于外。



  而且如果大明国内的藩王,不做出改变的话,朱祁镇对这些藩王的袭封,只会越来越严格。



  曹鼐见朱祁镇已经有了决断,也不再多说,继续说道:“陛下,于谦于大人家中不幸,恐怕要丁忧了。”



  朱祁镇听了,不由皱眉,说道:“此事已经确定了。”



  曹鼐说道:“臣不敢妄言。下面还没有报上来,但是根基消息,就这几日之内的事情了。”



  朱祁镇沉吟了一会儿,说道:“人伦之情,父子天性,朕本不该夺情,只是今日这个年头实在难过。直隶是少不了于谦的,让礼部下令准于谦的假,让他数数回家。见老人家最后一面,办完事情之后,继续办差。”



  按照儒家的传统,要守孝三年。只是曹鼐也知道,的确今年分外难过,因为今年又是一个大旱年。



  而今才四月,但是旱情已经非常明显了。蝗灾也有复起之像。而整个北方唯一的净土,不是别的地方,就是河北。



  因为河北灌溉体系比较完善,这才能熬过旱情,但是其他地方尤其是山东,河南,两淮,湖广,旱情尤其严重。

 

(https://www.xbxxs.com/novel/BC9C2KIc391.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ww.xbxxs.com。笔下文学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s://m.xbxx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