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 > 掀宋 > 第一百零四章 遍地流民 (求打赏月票推荐票!)

第一百零四章 遍地流民 (求打赏月票推荐票!)




 “二哥——你回来了?”


 “是我,你没眼花。”


 赵思诚拉着赵明诚进了门,赵明兰一路小跑冲到赵明诚跟前。


 “三哥,你终于回来了。家里人都快想死你了。”


 赵明诚将明兰抱在怀里,如同搂着一只小猪。


 “几个月不见,你怎么吃的这样沉?”


 “她啊,来回在娘和弟妹之间蹭饭吃。”


 赵明兰笑道,“那是因为三嫂喜欢我,乐意给我吃。不像三哥你不招人爱。”


 “我怎么不招人爱,我吃你三嫂的时候你又没在现场。”


 赵思诚和赵明诚两人面对面哈哈大笑,赵明兰瞅着他们两想到一个词汇——狼狈为奸。


 章纤云本来想迎接一下夫君,谁料他竟然全然不顾她这正经人的脸面,听到这话小脸一红,仓促逃走。


 不仅赵思诚回来了,赵存诚也回来了。只是赵存诚是负伤而归。


 “大哥,你这是怎么了?”


 赵存诚不好意思的道,“回来的路上不小心摔了一跤。”


 赵思诚拉拉赵明诚的衣角,低声道,“别问了。”


 三兄弟齐聚,大有历经重重劫难终于修成正果,三人终于相逢。


 兄弟,还是一个爹娘养的亲。当夜赵府厨子下了好一番功夫,上了一顿大餐。


 须记赵挺之是寒士出身,就是做了三品大官,俸禄如山,可是他一向不该节俭的习惯。


 赵明诚史书上便是动不动穷困潦倒,要去卖衣服才能换书画宝贝。


 吃穿用度实在是不菲,毕竟一件衣服就值玉器,可是赵挺之平时是不太给三兄弟零花钱的。尤其是赵明诚,于是两兄弟变卖房里的宝贝换钱也就成了常事。


 若是还需要花钱,就只能去找人借,还得是老外祖父。


 以前虽然有名,可是毕竟不是像章家那样百年的世家大族来的资产丰厚,党羽遍布国中。所以日子过的自然是相对清寒。


 如今倒好,三兄弟早早入仕,家中四个人一起赚钱,赵家终于有了世家的模样,不再是赵挺之一人独当一面。


 “我本来最担心的就是你们三个,如今都有所成,可以自立门户,我也就心安了。只是不可骄傲,更不可懈怠,这世上富贵功名来的快,失去的也快。做人一定要会吃苦,守住本心,才可以久享富贵。”


 三人自然都道是。


 赵存诚顶着被人打伤包起的额头,看着越发本分老实。


 饭后赵挺之走了,三兄弟聊天。


 赵存诚见赵明诚滔滔不绝讲述他在西夏的所遇所见所为,惭愧的低下了头。


 赵思诚也有不少经历,他把曾家姑娘的事情自我消化,靠着八面玲珑的手段,和当地官僚打好关系,一贯潇洒做派。


 只有赵存诚,他一直低着头。


 “大哥,你这是怎么了?我们哥三好不容易再聚。”


 “唉——”赵存诚抖抖袖子,“事到如今,我也就告诉你们实情吧。我这伤可不是自己不小心磕坏的。”


 “那是怎么回事?不会是被人打的吧?”赵思诚随口笑道。


 赵存诚硬着脸,似是吃了九转大肠,“是被人打的。”


 两个弟弟一时间捂嘴狂笑,“你不会抢了人家的小妾,人家跟你动武?”


 “我岂是哪种人?外圆内方,这是爹的教诲,我从来不敢忘。想我在唐州,凡事兢兢业业,没有什么可以让人指摘的。说话也向来一就是一,二就是二,没有给父亲丢脸。可是我在唐州那日子过的实在是不爽。”……

 


 “我岂是哪种人?外圆内方,这是爹的教诲,我从来不敢忘。想我在唐州,凡事兢兢业业,没有什么可以让人指摘的。说话也向来一就是一,二就是二,没有给父亲丢脸。可是我在唐州那日子过的实在是不爽。”


 “那唐州百姓流民实在是多,而地主又不断兼并土地。本来商业繁华,他们可以去做小工。可是我遇到一户人家,父亲整日不干实事,卖儿卖女,招摇撞骗,久而久之,还聚了一帮小混混。”


 “眼见着就要走上山做土匪的路子,我便每人打了三十大板,让他们悔过。没想到积年累月的,这些人对我怀恨在心,在我卸任的路上打了我一顿。设下陷阱让我摔了一跤。若不是官兵来的快,我可能被他们杀了。”


 “没想到我寒窗苦读十多载,方才出仕,竟然就遇到这样的暴民。我也是回来与太学中的好友闲谈才知道,原来天下多有这样的暴民。一言不合就开杀开打,目无王法。”


 赵存诚说着十分生气,“你们是不知道啊,那伙人本意是要宰了我的脑袋挂在树上,给当地府兵一些颜色看。最可恶的是,就是这样的人,等到活不下去,随时都可以参军入营混日子。”


 赵思诚道,“流民,我那庐州也是多如牛毛。大多数人都是做工讨生,如今去当兵也没有好日子过。我在任时庐州知州曾道,也就是这十年间,流民忽地大增。几次上报朝廷,朝中都没有人给个办法解决。”


 赵存诚耷拉着脸,“你们那庐州知州还算有良心。哪比我们唐州历任知州,我见了地方志,查了地方资料,连续十年来只报喜不报忧。他们伙同富商使劲搜刮着流民,官商勾结,百姓没有田地,家破人亡者十之有六。再这么下去,迟早……”


 “迟早什么?”赵思诚问。


 “如此逼迫,焉能不反?没想到我读了半生圣贤书,结果发现自己生在这世道。”


 赵明诚坐在边上,一边听两个哥哥说话,一边是一碗酒接着一碗。


 “我是真担心以后啊……”


 赵存诚说着,整个人一把鼻涕一把泪的……


 自古以来,文人虽然手无缚鸡之力,可是读了圣贤书,也多知晓何为大义、何为忠信,每每到了这种时候,文人脑海里那庞大的知识量会自动帮他们脑补许多将要发生的场面。


 “如今是宣州太守知不知?一丈毯,千两丝!地不知寒人要暖,少夺人衣作地衣!”


 “不知道未来要出多少蜀地王小波。他们难道不知‘王侯将相,宁有种乎’?我听说各地都有大量的流民出现,至于那些小暴动、小造反更是屡见不见。就是发生了,地方也不予上报。”


 [王小波:北宋年间在蜀地发动起义者。]


 三兄弟深夜把酒畅谈国家大事,赵挺之一个人坐在隔壁院子里,酌着小酒,神情忧伤。


 身为统治者高层,赵挺之知道的消息自然远比赵明诚三兄弟的多。国家衰败的迹象十分明显,章惇、蔡卞、李清臣、赵挺之这些人都是知道的。


 甚至于,蔡京他也在积极改革弊端。


 处在这个时空之下的宋朝人,极少数内心怀着希望,而汴京城中聚集满了食物链顶端的人,即便是他们衣食无忧,呼吸不到汴京城外那压抑的空气,可是也能感受的出天地之间的寒气。


 家国大事本来就是高层饭桌上的最随意的话题,更何况对于一些消息灵通,懂是非黑白的人。


 大宋未来的状况,他们早早心中有了预测。显然这预测十分悲观。



 本章完

 

(https://www.xbxxs.com/novel/C456A618JBc.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ww.xbxxs.com。笔下文学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s://m.xbxx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