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 > 苏厨 > 第八百七十二章 基地

第八百七十二章 基地



  第八百七十二章基地



  炼钢基地的总工程师是石鍮,石家第三代工业系统传人。



  大平炉一次能够熔炼钢材万斤,工人们将厚厚的石棉隔热墙盾推到火口,掌火师通过黑色玻璃观察火焰分布和颜色之后,伸出长长的钢勺,先在观察口火焰上烧红,才慢慢伸入炉中舀出试样钢水。



  凡是进入工作状态的密封炉的器材原料,必须经过严格脱水,前年商州胄案一个炉膛,就曾经因为工人加入了被雨水淋湿而未干透的煤,发生了剧烈爆炸,导致了九名工人的死亡。



  之后的设计方案里,就增加了降料槽,物料在降料槽里加热烘干之后,才能进入炉膛内。



  钢水被工人们取出之后不久,就成为半凝固状态,几位技工很快将之取下,锤锻,淬火,检测,确定钢材合格之后,敲响车间的大钟,开始清场,工人们推来接钢桶,准备出钢。



  出钢口也要经过喷火装置喷射,升温除水,钢口一打开,整个车间的温度和明亮程度都顿时暴涨。



  苏油远远地躲在防护盾之后,都感觉自己快要被烤焦了。



  明亮的钢水飞溅着钢花倾泻到接钢桶中,穿着石棉防护服,戴着墨镜的工人们却恍然未觉一般,将一桶桶钢水接住,运走,浇模,再送入巨大的水力辊轧机中辊轧变形,变成板材和钢筋。



  之后还有无数的热处理工序,酸洗工序,最后才能变成合格的钢材。



  从车间中出来,苏油发现自己全身都湿透了,对苏辐和石鍮说道:“熟练的工人对我们来说都是宝贝,他们的防暑降温补贴怎样?”



  苏辐说道:“小幺叔你就放心吧,他们每月都有防暑降温费,还有药品和白砂糖发放到手,走吧,我们去看下一车间。”



  坐上马车,一行人来到了五金加工厂。



  一个车间正在生产神机铳管。



  炼钢厂送来的钢筋经过模具冲锻,变成标准管状,然后入热处理炉,让钢材变软,硬度降低,变成容易加工的工件。



  之后上车床,车成标准外径的实心铁柱,再上镗床镗孔。



  镗孔完成后,还要上拉线机拉膛线。



  车床和镗床的刀具来自二林,稀土合金钢刀头,全大宋只有那一处地方能够提供。



  每一步工序都有严格标准检测,之后铳管重新热处理和表面渗碳,让其恢复硬度。



  最后还要烤蓝,增强在热带海洋地区的抗腐蚀性能。



  而霹雳炮管和更加威猛的镇国将军炮管,那就难度更大,工期更长了。



  好在除了管件外,神机铳的其它机件可以通过冲压方式制得,算是比较方便快捷。



  比如刺枪,苏油就见到工人们将一根烧红的钢棒放到冲压机下,然后释放锻锤,锻锤缓缓降下,将钢棒挤压,三两下就在带模具槽的砧床上,锻出刺枪的外形。



  徒弟就在一旁候着,师父锻好一根,他就夹过去淬油。



  车间里边热火朝天,没人有时间搭理苏油一行人,身边都有一堆工件等待处理。



  工兵铲和刀具加工反而要简单一些,都是预制好形状的钢片和铁片,加热后锻造到一起就行。



  之后是酸洗车间,热处理车间,精磨车间。



  精磨车间里噪音很大,和酸洗车间一样,这里多是女工。



  女工们戴着口罩,耳朵上戴着耳塞,相互间交流有一套自己的手势。



  磨石都是硅酸盐混合石墨水玻璃刚玉等烧造的标准磨盘,兵器在这里打磨出大型,然后送去砂带机上精磨。



  苏油戴上麻布手套,从一个负责最后一道抛光工序的女工身边拿起一根刀条检查,钢与铁的分界处,是一条弯弯曲曲的夹钢刃纹,虽然不如覆土烧刃的花纹那般美丽自然,却同样表达着自己的巧夺天工和强悍。



  “漂亮!”苏油笑道:“这刀在汴京城里,两贯不给吧?”



  “五贯都不给!”石鍮将刀条接过,用手指着刀条栋区上的工匠代号之后的小圆钢印,是一个小小的“交”字:“交趾钢!光这个印,就值两贯!”



  工厂是三班倒,因此会为工人们提供四顿饭,除了早中晚,还有夜宵。



  苏油一行在工厂食堂吃午饭。



  米饭,咖喱菜,烧菜是主打,还有炒空心菜,苋菜,一共七八样。



  汤是酸菜粉丝汤。



  厂里的管理层是眉山人多,口味偏川中口味,连凉拌猪头肉,凉拌兔丁,小泡菜都有。



  石鍮介绍道:“这里有我们自己的三产,种菜,养猪,养牛羊,造酱,这些都有农场负责。”



  苏油尝了下凉拌兔丁,惊喜道:“这个真真是眉山味道,一点点都没变!薇儿,快尝尝!”



  吃过饭,苏油又去厂部大楼,听取冶州建设汇报。



  这是一个以钢铁为依托的大城,外围还涉及炼铜,银,金,锡。



  再外围是为冶金业和军工业提供支持的三酸两碱化工厂,炸药厂。



  再外围是五金加工。



  再外围是选矿,洗煤,炼焦厂,煤气厂。



  再外围,是各种三产。



  这是一个全新的移民城市,如今连职工带家属,以及从地方上吸收的一些三产人员,总人数已经达到三万。



  除此之外,这里还是一个重要的研究基地,有专门的勘探院,冶金研究所,化工科研所和船舶设计院。



  科室成员骨干,很多都是四通商号在蜀中收养的二代和三代孤儿,这些人对四通和苏油的感激崇拜之心是不言而喻的,听闻苏油和石薇来看望他们了,纷纷拥出院所来迎接。



  设计师经常画图,做实验,宽袍广袖的不方便,苏油给他们设计的内装就是军中的衬衫,外边是修身的长裤,外套是开领长袍,还有保护头发的布帽。



  加上不少研究员鼻梁上还架着眼镜,一群人涌出来,苏油还以为自己又穿越回八十年代国营大厂的研究部门去了。



  然后一群后世科研人员模样的年轻人齐齐跟苏油拱手作揖,苏油这才缓过神来,没回去,还是在大宋。



  设计院是一个大区,除了几栋钢筋水泥的设计大楼,中间还有一个巨大的广场。



  广场外围是一圈跑道,跟后世操场一个样。



  科研人员每天早上也要跑步,做体操,这两样是硬性规定。



  闲暇时他们也玩橄榄球,捶丸,蹴鞠。



  设计楼与后世设计楼也相似,就只差了中央门楼上边的大五星了。



  在管理大楼边上的礼堂里,苏油为研究所今年荣获发现者勋章的几位年轻人颁发了勋章。



  其中有大型板材蒸汽烫弯成型技术的发明者李清源,人字形铁路岔道和扳道器的发明者詹文光,铳管内表面渗碳技术发明者吴春静,还有一个不务正业的,明明是水泥研究院的研究员,却发明了陶瓷注浆成型技术的刘师道。



  发奖给他的时候,苏油还问:“我要的筋囊壶,你爹给我做出来没有?”



  刘师道一脸赧笑:“快了,快了……”



  这娃是读书人,爱好却是制壶,苏油在宜兴丁蜀镇搞出紫砂壶之后,备受文人追捧,当地文化人也投身其中参与设计,到如今已经出现了十八种经典器型。



  装饰手法也出现了很多种,包括堆绘,彩绘,镂雕,铺砂……



  然而最受追捧的,都不是专业人士,反而是文人业余爱好者们拿象牙签子剔雕出来的带书法和绘画的作品。



  苏油也是玩友之一,擅长剔的是兰石,竹叶和菖蒲,也时常和两浙路的高端玩家们交流收藏。



  刘师道的父亲是筋囊器高手,这种器型的特点就是线条复杂,玩的是等分和对称,全手工制作是异常困难的。



  后来举家搬迁到丁蜀镇后,刘父继续做青瓷,偶尔也做做紫砂壶玩。



  刘师道发明了一种方法,用石膏将父亲制作的紫砂器倒模,然后在空腔中注入泥浆,等到石膏吸收完水分后打开模子,加工修整之后就是胎体。



  再安上壶嘴和壶把,手工繁复的筋囊器,被这娃搞得都能够批发制作了。



  市场上出现了三个一模一样的壶,接着刘父很快就被收藏家们告到了苏油这里。



  苏油从三个壶身上找到了蛛丝马迹,其中两个,有模具接缝处泥翅后修痕迹。



  是仿品,但是泥料又是老刘精制的同一款老泥料,这个做不了假,那必定是刘家出了内贼。



  老头一辈子都是老实匠人,得知真相后便要大义灭亲,是苏油将这小子救了下来,送去了理工学院研究水泥。

 

(https://www.xbxxs.com/novel/JDdDFF4GDeJ.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ww.xbxxs.com。笔下文学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s://m.xbxx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