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 > 生命挠场的涟漪 > 第二十二章 意境极乐

第二十二章 意境极乐




 刚下浮悬梯王琪就介绍说:“这第十四层是特色餐厅,叫‘色香味性’。人总是要吃饭的,在这个物质的世界里,吃饭也是很重要的事情。”


 “是色香味形吧?博士也会念错别字。”魏谦调皮地挑起错来。


 “呵呵,这正是我们餐厅的不同之处。”王琪笑着回答道:“色指颜色,香指气味,味指食物入口的味道,性则是指食物属性,而不是形状的‘形’。”


 “吃饭也有那么多讲究吗?”魏谦又问道。


 “是啊,有太多讲究了,饮食文化是中华文化最有特色的地方。告子曰:‘食、色,性也’;孔子曰:‘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可见饮食的重要性。”


 王琪接着说道:“中国的饮食文化不仅仅只是美味,还包含了深刻的哲理,所以才会如此丰富多彩。”


 “饮食还有哲理?”魏谦问。


 王琪笑着说:“不仅有哲理,还有境界呢。”


 一说到吃,魏谦兴奋起来,开心地笑道:“哈哈,好有趣啊,吃还有境界?王琪姐姐快和我说说。”


 王琪看着魏谦顽皮可爱的样子,乐呵呵地说道:“要说吃的哲学,先要说说中华文化吃的基本原理——五行。”


 “五行我知道,就是金木水火土。吃饭也讲究五行吗?”魏谦说道。


 王琪一字一顿地说道:“‘五行’中水、火、木、金、土是宇宙自然最基本的五种运行状态,是这个星球上五种能量状态功能特性的抽象化、概念表达,也是万物能量状态的演化模式。”


 “最早对五行的论述在《尚书·洪范篇》有记载:‘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爰稼穑。润下作咸,炎上作苦,曲直作酸,从革作辛,稼穑作甘。’水具有滋润向下的特征,会产生咸的味道;火具有发热向上的特征,会产生苦的味道;木具有曲折伸延的特征,会产生酸味;金具有从纹理、分清变革的特征,会产生辛辣刺激的味道;‘稼’是播种、‘穑’是收获,土具有播种收获、孕育万物的特性,会产生食物,产生甘甜的味道。”


 王琪接着说道:“这是一种先天五行的表达方式,所谓先天就是有人类之前的状态。地球上先有水,水向下浸润大地,溶解了易溶于水的物质——盐,咸味;后有火出现,也许是太阳,也许是火山,总之是炎热的阳能量,燃烧后的东西多是焦苦味;然后有机物出现了,就是木,木衰败后的微生物菌群,酸味;金建立边界、形成个体,有个体才有你我,而分割、分裂意味着刺激,辛味;土是孕育生长万物的基础,有土才有让这一切发挥作用的地方,也富有碳基生命的必需品——碳水化合物——碳基食物,甘味。经过水火木金土的自然演化,形成了我们的世界”


 “后天五行有所不同,后天是在已有的世界里,保持生命良好的状态。就比如你刚才说的五行顺序,从中医养生的角度来看是有问题的。正确的顺序应该是:木火土金水。因为还有五行相生的原理: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五行相生,生生不息;还有五行相克的法则: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五行相克,制约平衡。五行有了生克,世界才丰富多彩,运行稳定。”


 “中国烹饪最为讲究的是‘调和鼎鼐、善均五味’。在《吕氏春秋·本味》篇中伊尹就讲过:‘凡味之本,水最为始。五味三材,九沸九变,火为之纪。时疾时徐,灭腥去臊除膻,必以其胜,无失其理。调和之事,必以甘、酸、苦、辛、咸。先后多少,其齐甚微,皆有自起。鼎中之变,精妙微纤,口弗能言……’”


 “伊尹是3600多年前的人物,原本是为厨师。他通过食物的烹调,引导商汤治国理政,最终推翻了夏王朝,建立了商王朝,成为商朝的宰相。所以在中华文化中伊尹也是饮食文化的鼻祖。他著说的《汤液经法》为后世中医汤药的配伍与熬制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伊尹是3600多年前的人物,原本是为厨师。他通过食物的烹调,引导商汤治国理政,最终推翻了夏王朝,建立了商王朝,成为商朝的宰相。所以在中华文化中伊尹也是饮食文化的鼻祖。他著说的《汤液经法》为后世中医汤药的配伍与熬制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哇,吃饭还有这些道理啊,大厨还能推翻一个国家,真了不起。”魏谦赞叹道,又接着问:“那么,吃的境界又有哪些呢?”


 “吃的境界有六层,第一层是吃饭。人为什么要吃饭,因为需要食物做能量补充,在地球上所有生命都要吃饭,都要补充能量。而地球上的都是碳基生命,补充能量来源也是碳基食物。碳基食物多种多样,不同生命按照各自的食物属性食用不同的食物。所以,吃饭就是吃碳,但一定是自己容易吸收消化的碳化合物,这是物种经过长期演化形成的消化吸收模式,通俗地说就是你消化系统的菌群,选择了你需要吃什么食物。”


 “人类是杂食动物,肉食和素食都可以吃,食谱很广。所以,如果你饥饿,这些都可以让你得到满足。”


 “这仅仅是在物质能量层面获得的满足,也是基本需求。所以现在营养学、医学制定了很多饮食标准,都是以热量为标准,单位是大卡、卡路里等。每日饮食都换算成热量。就连医院在为患者输入营养液或提供饮食要求时,无论患者能否吸收,都按照标准热量来提供。很多营养学家,竟然按照人体重量计算消耗的能量来安排食物,完全将高贵的生命当作机器一样对待,真是可怜。”


 “所以,人的饮食境界第一个层次就是吃饭,摄入足够的碳基食物,吃饱就行,无论吃什么。”


 “饮食境界的第二个层次是食素,所谓素食是指植物性食物。现代人食物来源很丰富,会有吃肉食还是吃素食的选择。这就需要因人而异,因地而异。”


 “近几十年来,由于疾病现象越来越多,种类也越来越复杂,医学界对疾病的形成进行了大量研究。有些观点值得重视,是和我们日常饮食有关。”


 “例如,美国科学家坎贝尔教授对世界各地疾病状况做了研究,并与中国科学家共同主持,在中国的24个省、市、自治区的69个县开展了三次关于膳食、生活方式和疾病死亡率的流行病学研究,编写了《救命饮食》。书中的结论是:素食是最健康的食品。西方以肉食为主的膳食,是癌症、心脏病、肥胖、糖尿病、白内障、肌肉退化、阿尔茨海默症、认知功能障碍、多发性硬化症、骨质疏松症等疾病生成的主要原因。而纯天然的以植物性食物为主的膳食,能够抵抗所有这些疾病。”


 魏谦问道:“这么好的饮食方式为什么不大力推广呢?”


 “利益驱动的作用!因为推广素食会极大影响动物食物生产者的利益,而这些利益团体又拥有很多资金,拥有很多研究机构,雇佣很多员工,是一个庞大的利益团体。所以,一旦有反对动物食物的声音出现,就会受到各方面的打压,你也就不会听到这方面的声音。”


 王琪继续说道:“而一般人也是不会轻易相信食素会有这样的效果,这些人一直都在享受动物食物的美味,不愿意改变自己的饮食习惯。有些人甚至疾病缠身,也不愿意放弃美味的动物食品。”


 “可是,有些地方的人习惯于动物食品,如何看待这种饮食习惯呢?”魏谦又问。


 王琪答道:“饮食的习惯性仅仅是一个因素,关键在于营养过剩。动物饮食富含饱和脂肪、蛋白质,不容易消化吸收。现在人们的生活已经富裕起来,如果每日、每餐食用大量动物食品,会在身体内产生大量食物堆积,使身体难以承受。科学实验表明,肉食在人体内消化系统停留的时间约三天,而植物性食物只会停留一天。”……

 


 王琪答道:“饮食的习惯性仅仅是一个因素,关键在于营养过剩。动物饮食富含饱和脂肪、蛋白质,不容易消化吸收。现在人们的生活已经富裕起来,如果每日、每餐食用大量动物食品,会在身体内产生大量食物堆积,使身体难以承受。科学实验表明,肉食在人体内消化系统停留的时间约三天,而植物性食物只会停留一天。”


 “当然,任何事情都不是绝对的,饮食结构、饮食习惯都是与人生活的环境密切相关,长期的生活环境决定了人对食物的适应。例如西方人吃肉较多,是因为长期的游牧民族习惯形成的;东方人吃素较多,也是由于农耕业发达,植物种子产量丰富形成的。”


 “在中国,以中原之地为中心,在地理位置上东、西、南、北、中生活的人,饮食习惯也不同,甚至因为饮食产生疾病也不同。《黄帝内经·异法方宜论》有云:东方之域,天地之所始生也,鱼盐之地,海滨傍水。其民食鱼而嗜咸,皆安其处,美其食。鱼者使人热中,盐者胜血,故其民皆黑色疏理,其病皆为痈疡,其治宜砭石。故砭石者,亦从东方来。西方者,金玉之域,沙石之处,天地之所收引也。其民陵居而多风,水土刚强,其民不衣而褐荐,其民华食而脂肥,故邪不能伤其形体,其病生于内,其治宜毒药。故毒药者,亦从西方来。北方者,天地所闭藏之域也,其地高陵居,风寒冰洌。其民乐野处而乳食,藏寒生满病,其治宜灸芮。故灸芮者,亦从北方来。南方者,天地所长养,阳之所盛处也,其地下,水土弱,雾露之所聚也。其民嗜酸而食腐,故其民皆致理而赤色,其病挛痹,其治宜微针。故九针者,亦从南方来。中央者,其地平以湿,天地所以生万物也众。其民食杂而不劳,故其病多痿厥寒热,其治宜导引按蹻。故导引按蹻者,亦从中央出也。”


 “中华古圣先贤在很早以前就总结了地域环境、饮食与疾病的关系,还了传授了相应疾病治疗的方法,值得我们后人认真学习并发扬光大。”


 李院长赞叹地说:“王博士博学多才,这一大段精彩的论述发人深省,对世人有很好的教育意义。老祖宗给我们留下了这么多宝贵的财富,的确应该好好学习,发扬光大。”


 经过李院长一夸,王琪有些不好意思,说道:“不敢当,其实我越是学习古圣先贤的经典,越是感到自己学识浅薄。感觉自己就在宝山里,却将宝物拿不出去。”


 又赶紧转移话题道:“刚才讲的两层饮食境界合起来叫食精,食食物的精华。而饮食境界的第三个层次是食性,也可以叫食气。”


 “我们日常的食物,除了吃食物自身含有的物质能量外,还应该考虑食物对身体产生的激发效果,特别是身体内部能量提升的作用,对身体‘气’的影响力。”


 “人们都需要增强身体的防御疾病的能力,尤其对于身体健康状况欠佳或已经疾病缠身的人群,只有提高身体的内部能量,身体自我疗愈疾病的机能才会更好地发挥作用。按照食物对身体产生的能量激发效果,将食物分为:热性食物、温性食物、平性食物、凉性食物、寒性食物,这就是食物的性。”


 “例如,吃姜、辣椒、胡椒等辛辣食品,浑身就会发热,但这些食物里并没有多少能量卡路里;吃苦瓜、冬瓜、海带等食物会感到寒凉,甚至于西瓜、猕猴桃等高糖水果也会感到寒凉,等等。这些都是食物寒热性产生的作用。所以,我们不仅要吃食物的能量,还要学会识别食物的寒凉温热平性。”


 “在我们身体健康强壮时,各种食物都可以食用,身体对每种食物都会自动适应,但食用时一定要适当、不过量,种类均衡。过分偏执某种食物,会为将来的身体留下生病的隐患。当身体衰弱或生病时,表明身体的能量已经不足,必须食用平、温、热性食物补充,尽快提高身体能量。如果食用凉、寒性食物身体就会消耗过多的能量,造成身体恢复缓慢或使病情更加严重。”……

 


 “在我们身体健康强壮时,各种食物都可以食用,身体对每种食物都会自动适应,但食用时一定要适当、不过量,种类均衡。过分偏执某种食物,会为将来的身体留下生病的隐患。当身体衰弱或生病时,表明身体的能量已经不足,必须食用平、温、热性食物补充,尽快提高身体能量。如果食用凉、寒性食物身体就会消耗过多的能量,造成身体恢复缓慢或使病情更加严重。”


 “饮食更高的境界是食味,是在神的层面发挥作用,已经超越了物质能量的作用,这是饮食第四个境界层次,也可以叫食神——食物的精髓。”


 “神农氏尝百草,先分有毒无毒,再分寒热温凉,为药物食物定性;继之,鼻嗅腥、臊、香、膻、臭五气,口辨酸、苦、甘、辛、咸五味,为其定味。”


 “每种食物都有其特定的味道-味性,按万物自然的本性,以五行木、火、土、金、水表示为五味,相应的味性为:木-酸,火-苦,土-甘,金-辛,水-咸。”


 “《黄帝内经》对五味的功能有深入的描述:酸收,苦坚,甘缓,辛散,咸耎。酸有收敛、收涩的特性,苦有紧固、坚固的特性,甘有缓和的特性,辛有发散的特性,咸有软化的特性。”


 “五味对身体的影响体现在五脏及其相对应的组织。如酸味食物先入肝,对肝脏影响最大,肝和胆相表里,主筋和经络,所以酸味食品也会对胆、筋、经络的疏通有影响。苦味的食物入心,首先影响心脏的功能作用,心和小肠相表里,主管血液,所以心脏、小肠、血液有问题,苦味食物会起作用;甘味食物入脾,脾与胃相表里,主管肌肉,所以脾、胃、肌肉有问题,甘味食物首先起作用;辛味食物先入肺,肺和大肠相表里,主管皮毛,开窍于鼻,所以肺、大肠、皮毛、鼻子有问题,食用辛味食物作用最大;咸味入肾,对属于肾系统的膀胱、生殖系统、骨和骨髓影响最大,这些组织出现问题,食用咸味食物可以起到食疗的作用。”


 王琪一口气讲了这一大篇关于吃的道理,总结说道:“看看吧,中华文明的饮食文化最终会体现在对身体的影响上,对食物的功能性做了深入的体验和总结,而且精细化到了对五脏六腑的影响,精细到了经络、组织、器官的作用。”


 “五味的调和,在味觉上发生神奇的作用,伊尹讲过:‘灭腥去臊除膻,必以其胜,无失其理。调和之事,必以甘、酸、苦、辛、咸,先后多少,其齐甚微,皆有自起。鼎中之变,精妙微纤,口弗能言……’,五味调和,才能达到美味的效果。”


 魏谦问道:“可是,有些人爱吃酸的,有些人爱吃甜的,有些人爱吃辣的,有些人爱吃苦的,有些人爱吃咸的是怎么回事?”


 王琪笑了笑,说道:“有了对食物功能的辨别,也有了对应于身体脏腑的影响,但怎么吃,哪些人吃哪些食物,吃禁忌在哪里,这些吃的问题就需要更高的境界,就是饮食的第五个层次:食需。”


 “五味食品的食用必须要看身体状况来决定,如果五脏虚弱,就需要补;如果强盛就需要疏泄。例如肝脏系统虚弱,就需要补充酸味食物;肝系统如果太强势、太旺盛,需要甘味食物来缓和;如果心脏系统如心、小肠、血管、血液等有问题,虚弱时,就需要补充苦味食物;心脏系统旺盛,就需要酸味食物来收敛;脾脏系统虚弱,就需要补充甘味食品;如果脾脏系统胀实,就需要咸味食物分解、软化;如果肺系统虚弱,需要辛味食物刺激、疏通、发散;如果肺气充盈,就需要苦味食物紧固,防止气过分外发;如果肾脏系统虚弱,需要咸味食品补充;如果肾脏凝实,则需要就需要辛味食品疏散。这些都是利用食物的五行性味来调理五脏六腑的健康状况。”


 “而对于五脏的影响,五味食物如果食用不得当还会发生伤害作用,必须慎重食用。如木克土,酸胜甘,脾、胃、肉有病,不宜食用酸味食物;火克金,苦胜辛,肺、大肠、皮毛有病,不宜食用苦味食品;土克水,甘胜咸,肾、膀胱、骨有病,不宜食用甘味食品;金克木,辛胜酸,肝、胆、筋有病,不宜食用辛味食物;水克火,咸胜苦,心、小肠、血方面有病,不宜食用咸味食品。”……

 

 

(https://www.xbxxs.com/novel/MAe4AHFKfIb.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ww.xbxxs.com。笔下文学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s://m.xbxx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