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六章 不食而神
笔下文学小说推荐阅读:
“您刚才的演示和讲解已经都很神奇了,还有更高的意念境界层次吗?那会是什么样子呢?”魏谦问道。
姜院士转过头来,向魏谦说道:“中国唐代有一位道家人物谭峭,他在《化书》里讲道:‘道之委也,虚化神,神化气,气化形,形生而万物所以塞也。道之用也,形化气,气化神,神化虚,虚明而万物所以通也。是以古圣人穷通塞之端,得造化之源,忘形以养气,忘气以养神,忘神以养虚,虚实相通,是谓大同’。谭峭在《化书》里还描述了许多意念神通境界,如蛇化为龟、雀化为蛤,老枫化为羽人、朽麦化为蝴蝶,贤女化为贞石、山蚯化为百合,等等,很有趣,引发人们深入思考物的本质。他还谈到:‘虚无所不至,神无所不通,气无所不同,形无所不类。形无妨而人自妨之,物无滞而人自滞之。万物,一物也;万神,一神也,斯道之至矣。’非常有见地。道是宇宙最根本的法则,能够通达道的妙用,才能体会高层的意念境界。”
“更高层次的意念境界易凤梧院士或许能给大家一个答案,他是现代物理学的领导者,在意念与物质方面有更深层的理解和体验。”
说罢转向易院士,说道:“易院士,请您给大家解说一些关于意念境界的问题吧。”
易院士方额广颐,口唇丰厚,身形圆胖,哈哈一笑,半开玩笑地对姜院士说:“姜院士谦虚了,你就会给我出难题,刚才都说了‘不可思议’,又把这么大的问题抛给我。”
易院士端起茶杯,轻酌了一下,再缓慢放下,思考着如何回答这个问题。略微抬起身子,大声说道:“当然了,说不可思议,并不是不能思议,很多现象我们会观察到、感觉到,但无法用已知的认知或理论解释,比如说暗物质、暗能量以及物理学最诡异的现象‘量子纠缠’,比如说心灵感应,比如说预知未来等等,都是我们用通常认识无法解释清楚的事件。既然现代科学无法解释,那么,我们可以从另外一个角度去理解这些现象。”
“首先要理解物质的产生,这一点物理学家们已经达成了共识,就是‘物质是由能量转换而成’。爱因斯坦的经典质能转换公式:m=E/c2,公式里m是物质的质量,E是该物质转换产生的能量,c是光速。该公式很好地说明了当以光速运动的能量速度降低时,就会转化为物质,运动速度越慢,物质质量越大。”
易院士停顿了一下,让大家有个思考的时间,接着说道:“这时,我们要问,是什么让这些能量速度降低下来而变为物质?”
“自古希腊时代起,学者们都相信宇宙存在着连结万物的能量场,称此能量场为‘以太’。希腊传说中,‘以太’是空间的本质,是‘诸神呼吸的空气’。在为人熟知的构成世界的火、风、水、土四元素外,毕达哥拉斯和亚里士多德也将‘以太’定义为神秘的第五元素。在十七世纪,现代科学之父艾萨克·牛顿爵士拿‘以太’来形容蔓延于整个宇宙中的无形物质,他相信这个物质不仅与重力也与身体知觉有关。他认为‘以太’是某种活生生的灵体,但同时也明白在他的时代,还没有任何仪器能证实它的存在。爱因斯坦的看法和古希腊人相当类似,他认为‘以太’必须存在物理定律才能成立,他说:‘在无‘以太’的空间里,不仅光无法传递,时间与空间的衡量标准也不可能存在。’”
“百余年前,科学家米克森和穆尔里曾经进行‘以太’存在的实验,他们认为,如果‘以太’真的存在,它一定是某种无所不在、安静且静止的能量。若真如此,那么地球在太空中穿越此能量场时,应该会引起一阵可被测量的运动。正如同空气越过金黄麦田时,可以侦测到其所引起的波浪般气流,应该侦测得到‘以太’的‘波痕’。但米克森和穆尔里的实验仪器没有侦测到‘以太’风,一八八一年和一八八七年的两场实验似乎都得到相同的结果:以太不存在。”……
“百余年前,科学家米克森和穆尔里曾经进行‘以太’存在的实验,他们认为,如果‘以太’真的存在,它一定是某种无所不在、安静且静止的能量。若真如此,那么地球在太空中穿越此能量场时,应该会引起一阵可被测量的运动。正如同空气越过金黄麦田时,可以侦测到其所引起的波浪般气流,应该侦测得到‘以太’的‘波痕’。但米克森和穆尔里的实验仪器没有侦测到‘以太’风,一八八一年和一八八七年的两场实验似乎都得到相同的结果:以太不存在。”
易院士停下来喝了口茶,放慢了节奏,继续说道:“然而,一百年后,一九八六年《自然》期刊出版了一篇标题‘特殊的相关性’的低调报道,描述一项在美国空军赞助下,由科学家谢尔弗图思进行的实验,其结果撼动了米克森和穆尔里实验的基础,也颠覆了我们对于自己与世界相联结的信念。谢尔弗图思复制了一八八七年的实验,但使用更敏锐的仪器进行测量,最后提出报告,表明他确实测量到‘以太’场的运动,‘以太’场的运动果真与地球穿越太空的运行有关!这个实验及尔后其他实验都显示:‘以太’确实存在!”
“当然,科学家对‘以太’的存在有不同的理解,有些科学家会提出一个设想,其中一种设想就是暗物质,并且在宇宙中捕捉到了暗物质的迹象,因为显然有东西在宇宙中存在,只是我们用通常的手段不能直接观测到。”
“至于暗能量,在物理宇宙学中,暗能量是一种充溢空间的、增加宇宙膨胀速度的难以察觉的能量形式。科学家根据星际红移现象的观测,认为星际在远离宇宙中心,宇宙在发生膨胀,但这种能量的来源无法获知。暗能量假说是对宇宙加速膨胀的解释中最为流行的一种,在宇宙标准模型中,暗能量占据宇宙约68.3%的质能。宇宙中暗物质、暗能量的总和占到95%以上,我们能够观测到的物质世界只有不足5%。”
“不过,我认为暗能量是大宇宙旋转离心作用的结果,使得星球相互之间远离,同时也远离宇宙中心。天文物理学家解释大爆炸是宇宙产生、宇宙膨胀、星际相互远离的原因,显然忽视了大宇宙的整体运动作用,因为我们都身在其中,无法从外部观测我们的宇宙。”
魏谦摇摇头又点点头,喃喃自语道:“难怪科学家找不到暗能量,原来是大宇宙离心力的作用,真是新颖的解释。”
李大师却问道:“科学家一直都认为大爆炸是宇宙形成的开端,您是如何理解宇宙的形成呢?”
“宇宙形成源于能量激荡。”易院士很简练地讲解道。
“原始的宇宙就像一锅粥,一锅旋转的粥,一锅能量平衡的粥。有两种能量场在宇宙中做动态自旋转,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宇宙在两种势力中保持总体动态平衡。由于不断有宇宙外的能量介入,打破了宇宙能量场的平衡,使得宇宙能量场产生震动,继而产生波动。波动相互激荡,产生的共振点,也是能量堆积点。宇宙中有无数这样的能量共振点、能量堆积点,当这些能量积累到一定程度时,产生物质世界,形成我们现在的宇宙。”
“不要忘了,宇宙自身是旋转的,旋转是宇宙世界最基本的存在方式。当物质产生的时候,由于旋转会产生离心作用,使得物质状态的星系远离宇宙中心。这就是天文学家观测到星系红移现象的主要原因,红移意味着星系之间相互远离。”
李院长却问道:“易院士,您认为大宇宙是在旋转之中,有什么依据吗?”
“我们能够观测到的星系的运动方式都是旋转,如我们所处的银河系、太阳系等等。物质旋转时都表现为径向的离心状态,就是扁平碟形状态,只有在旋转空间存在胶质物才会有这样的效果,这是我们对物质运动最基本的认识,虽然我们跳不出宇宙之外,但可以据此推测大宇宙的运动也应该遵循同样的规律。只不过这些胶质‘以太’物与电磁波、光波相互之间不发生作用,与以电磁场形成的物质及观测工具也不相互作用,所以我们用通常的方法难以观测到。”……
(https://www.xbxxs.com/novel/MAe4AHFKfIb.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ww.xbxxs.com。笔下文学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s://m.xbxx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