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 > 1942风起南洋 > 第458章 多一个选择

第458章 多一个选择

“倒是没有那么夸张。”赵易也曾安慰过李衡,“现实毕竟不是游戏,有太多的不稳定因素,没法达到标准上的统一。不过,我们会努力向更标准和更完善的方面发展。”

李衡的父亲是普通的工人,哪怕是技术高超,却受限于文凭,迟迟卡住得不到升迁。偏偏他是个保守的人,更愿意留在原来的单位,唯一的跳槽还是被人排挤到了另一个兄弟单位,连档案都丢得不全,最后蹉跎到退休。他的一些唠叨不免影响到了李衡。

赵易对这方面的看法相对现实一些:“现在我们的职业等级考核,主要考虑四个方面。一方面是为了以后人才数据库的建立。

第二方面则是我们现在的教育体系不全面,需要社会的更多参与。

不像后世遍地是大学生,我们现在一共才建起了21所正规大学,由于缺少师资力量,大部分规模还不大。指望这点大学培养积累人才是不够的,需要激发人们主动去学习。职业考核制度和工资福利等挂钩,最起码有了些推动作用。这也能鞭策人们不要太懒惰,有前进的希望,才更容易自强不息。

第三方面就是你所说的文凭垄断了。

这个文凭不是单指后世的那种文凭,而是知识垄断。

现在的华夏也好,我们东联也罢,都没有经过后世红色平等风暴的洗礼。目前的知识掌握在少数人手中,通过封建社会沿袭下来的师徒传授,和少数精英知识分子的系统学习来流传。在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还没有大规模普及的情况下,这样的知识垄断就显得愈发突出。这不止是知识本身的垄断,还有知识上升阶梯通道的垄断。

无论是师徒,还是那些精英化的分门别派,包括留学生体系中留美、留日、留欧派系和学术门阀的争斗,都极大的限制住了知识的有序普及。

当民科已经成为不系统学习的被嘲笑对象时,所谓系统学习的视野已经越来越狭隘了。

还有一个方面是,现在的现代科技基本上都是西方掌控着话语权,师资力量基本都是受西方文化影响。我们需要破局,不是把这个体系砸烂,而是需要有另一条来自现实和本土,也更加标准化的学术通道来制衡。

我们推行的汉华等级考核将不仅仅限于职业等级,而是更广阔的人才等级,来作为上进的阶梯通道。”

此次推举院士,先锋军也需要等待自己培养的人才逐渐在社会实践中成长起来。

先锋军的科学院的科技工作者,差不多算是职业等级中起步点最高的了。

三级以下科研工作者被冠以研究生级别。

一级为研究实习生。要想免试,真的得需要研究生的文凭。不够此时先锋军的人才奇缺,一般大学生就能免试通过了。

来自社会具有丰富经验的大学毕业以下文凭的人员想要挂上这个称号就得必须要考试了。三级以下都有明确的标准考核项目,任何人有能力,都能爬上这道登天阶梯。

二级为研究助理,三级为研究高级助理,或者称为副研究员。

博士毕业一般也就挂个研究高级助理,不管是国内博士,还是国外博士。

四级开始才是正规的研究员,从四级到六级分别为初级、中级、高级划分。

这些是各项研究的骨干和中坚力量。

七级的称呼很有华夏特色,为大学士级。

有些人总结先锋军的职业等级,三级以下靠基础,中级三级靠实践,最上边三级靠功劳。

到了七级和其他职业的七级一样,没有一定的功绩,没做出一定的科技成果,是很难提升上来的。

目前,侯德榜就是先锋军科学院的七级。

三巨头知道侯氏制碱法的厉害,但这刚刚出来不久,而且还在改进中,世人对这个印象不深刻,所以侯德榜才没有被提升为八级。

科学院的起点高,峰顶也高。

科学院的八级已经可以成为大师级了,顶级另有一个称号,宗师。

在某个领域达不到开山立宗的程度,就没法称之为宗师。所以,先锋军科学院中八级已经极少,宗师现在一个没有。

auzw.com

院士评选,七级就可以符合标准了,当然在宁缺毋滥的情况下,最后的评选结果可能极少。

“侯总师,要不要考虑一下东联国的国籍?”临走时,李衡又和侯德榜半开玩笑道,“我们东联国虽然对双重国籍审核严格,但是却可以保留原母国国籍的。当东联国人,一样是华夏人。”

东联国正在加紧国籍的审核,虽然没有一刀切的放弃双重国籍,但对双重国籍的审核越来越严格,对于拥有东联国国籍,又想申请除华夏以外的其他国籍的人,一般都会拒绝,除非放弃东联国国籍。但对于进来的华人移民却放得稍松一些,允许可以保留华夏国籍,但为了避免引起争端和国际纠纷,双重国籍的人需要以一国为主,放弃一方的一些政治权利,顺便也放下了一些义务。

侯德榜因为华夏南边的一大堆关系和事务,至今没有加入东联国,这也是他只评在七级的一个原因。

等级越高,在很多方面的权限也就越大,由不得其他人不谨慎。

三巨头也不轻易插手这样的具体事务,但侯德榜这样的大神需要多一份诚意来挽留。

“这,”侯德榜犹豫了一下,就在李衡打算岔开话题时,他才断然道,“好吧。”

“什么?”三人中叶关一向打趣李衡反应慢半拍,这个时候的诧异他却只是表现在心里,闻听立即笑着双手握着侯德榜的右手道:“太好了!”

拙于言辞的他此时也唯有双手加力,体现自己的热情和欢迎。

侯德榜也像是放下了心头的一块大石,笑得更灿烂。

两年来,先锋军已经用实际行动赢得了他的认可。这里未来还会崛起更多的化工厂和更多的研究所,而国内还迟迟看不到和平的曙光,老蒋政府更是已经让他绝望了。

“哈哈,侯总师,可不要忘了提交档案呀!”临走时,李衡又一次爽朗地笑道。

这一次提名院士又有不同了。

之前身为总工程师的侯德榜只能被提名为外籍院士和荣誉院士,现在却已经算是正式的院士了。李衡决定回去就推动侯德榜的新身份,凭着他的功绩已经可以提升等级到八级,也足以成为一名正式的工程院院士。

“我留在东联国干什么?这里适合产小麦的地方太少,要研究小麦,还是得留在国内。”金善宝对李衡半开玩笑提出的改国籍的事却是拒绝了。

类似没有加入东联国依旧和先锋军合作的大牛不少,在李衡这一轮推动下,有人答应了,有人没有。

这无关个人品德,若不是李衡答应他们继续保留华夏国籍,很多人是不愿加入东联国国籍的。华夏再破旧,根在那里,依旧让人牵挂。保留华夏国籍,虽然现在没了选举权等一些政治权利,他们还是抱着一份希望。

若不是有其他选择,金善宝还是愿意留在各种实验环境更好的东联国。

但前几年起,他就接触到了更多的红色人物,觉得就小麦而言还是留在华夏有更广阔的研究天地。

“东联国毕竟不是小麦的主产地,种植条件也受到限制,只能当做有益的补充,很难当做主粮来种植。你们不是早就招揽了一批小麦技术人员了吗?我可是知道庄巧生小时候在南洋长大,可能会留下来。还有沈所长不也留下来了?”金善宝所说的沈所长是指华夏国内的中央农业实验所的所长沈宗汗。

沈宗汗的妻子沈骊英是这个时代少有的女性高级科技工作者,她选育了多种小麦新品种推广到了淮河流域和长江中下游地区,只可惜41年就因病去世了。

不过沈宗汗也算是牛人,虽然他现在的家族和地位还达不到让他儿子成为湾湾四公子的地步,不过学术成就也是令人瞩目。

47年华夏经济更加艰难,在法币跳水式贬值风潮下,大量的官员的工资连全家的糊口都难,中农所这样的机构早就陷入了停顿,勉强维持。他现在不过是个技术中层官僚,就算换个工作,在农林部这样的清水衙门也难讨好。在先锋军的拉拢下,终于成了农业部的副部级高官。

“现在选用菲律宾红粒小麦产量不足,以后还要考虑范围更广的地区在旱季,小麦可以和水稻轮种,这样还能减少水稻疾病。”他就是研究小麦的,比起湾湾来,自有用武之地。

先锋军的移民中很多是北方移民,主食还是面食,只依赖进口容易被人卡脖子,在北方地区种植小麦的规划早就开始了。

对金善宝的拒绝,李衡也不勉强,就连他老师邹秉文加入了东联国的事也没提。

“虽然我们以后会给国内提供大量的技术研究资料,但还是需要有人去实际研究和完善。有些不适合我们发展研究的人才还需要留给国内。”赵易对这个问题早就打了预防针,“我们现在抢人才,不是跟国内抢,而是要把矛头对准老蒋。有些人是为了钻营和地位跟着老蒋,有些人才只是太过保守,看不清老蒋的局限性。

还有人以后干脆去了国外。虽然其中有人是贪慕国外的条件好,但有些人也是对国内绝望了,没了选择,才远走他乡。

现在我们的出现就是给他们多一个选择。可能生活条件不如国外,但我们尽量营造一个良好的研究环境,他们只需要留下一颗爱国的心就够了。”

 

(https://www.xbxxs.com/novel/S4cCV2.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ww.xbxxs.com。笔下文学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s://m.xbxx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