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所谓《黄庭经》
笔下文学小说推荐阅读:逆道战神楚枫楚月完整版、
兵王归来、
爱情突击、
画妖师、
圣手医仙苏寒、
恋爱游戏、
蚀骨危情:前妻,休想逃、
全球复苏,我被女帝倒追了、
[足球]完美中场、
写作掌门,读作团欺、
笔趣阁 www,最快更新黄庭立道最新章节!
《黄庭经》是道教上清派的重要经典,也被内丹家奉为内丹修炼的主要经典,属于洞玄部。现传《黄庭经》有《黄庭内景玉经》、《黄庭外景玉经》、《黄庭中景玉经》三种,因中经出现较晚,可以暂置不论书中认为人体各处都有神仙,首次提出了三丹田的理论。介绍了许多存思观想的方法。关于内外经的作者、成书年代及其相互关系,向来有多种说法。今人王明先生在《黄帝经考》中曾作详细考证,认为魏晋之际,民间已有私藏七言韵语体《黄庭》草本。大约在晋武帝太康九年(288年),女道士魏华存得到这个《黄庭》草本并加以注述;或有道士口授,华存笔录而写成定本《黄帝内景经》。晋成帝咸和九年(334年),魏华存去世,《黄庭外景经》约在这前后问世,它是在《内经》的基础上撰写而成的,作者不祥。这是主张《内经》在《外经》之前出现。历史上也有人认为《内经》在《外经》之后出现的,如欧阳修等。
《内经》与《外经》旨意相通,这点是无疑问的。历来校注本经的较多,今所见最早注本为唐玄宗时隐士白履忠(号梁丘子)注的,收入《云笈七签》和《修真十书》,另有胡、欧阳修、刘处玄、蒋慎修等都注过《黄庭经》,而清人董德宁《黄庭经发微》较晓畅易懂,陈撄宁《黄庭经讲义》分类诠释,解难释晦。据《云笈七签》本,《内景经》共36章,每章以句首二字作为标题,正文计416句,2912字;《外景经》分上中下三部,计98句,686字。别本与此大略相同。经名“黄庭”一辞的含义,有不同的解释。《正统道藏》染丘子注序:“黄者,中央之色也;庭者,四方之中也。外指事,即天中地中人中;内指事,即脑中心中脾中,故曰‘黄庭’。
内者,心也;景者,象也。外象谕,即日月星辰云霞之象;内象谕,即血肉筋骨脏腑之象也。心居身内,存观一体之象色,故曰内景也。”王明《黄庭经考·释题》说:“按黄庭三宫,上宫脑中,中宫心中,下宫脾中,黄为中央之色,庭为四方之中,并具中义。内景者,含气养精,内视神象:似义取双关。”今人陈撄宁认为庭乃阶前空地,故黄庭表示中空的意思,对人体而言就是脐内空处。总而言之,“黄”是中央之色(根据五行说:东方甲乙木,南方丙丁火,中央戊己土,西方庚辛金,北方壬癸水。土色为黄,故黄为中央之色),“庭”指四方之中,或指阶前空地,“黄庭”即喻指道家内修功夫的中空现象。
《内景经》又名《太上琴心文》、《东华玉篇》、《大帝金书》。历代称它是魏晋间道士养生之书,其实它远在一般药物养身、术数延命之类书之上,而是一部继承汉代“五脏神”之说,以身体脏腑各有所主的理论为基础,结合道教人身百脉关窍各有司神之说,以七言韵文的形式,注重以“存思”为主的修炼要诀。因它是早期上清派崇奉的经典,故又称《上清黄庭内景玉经》。《内景经》包含着一些医学理论,分别论述了人体各主要器官的大致情状以及主要生理功能,其中有十四章着重阐述了人体五脏及胆腑的生理作用。经中认为心是脏腑之王,能知寒热、和荣卫、通血脉、调阴阳;心开窃于口舌,能吐纳五脏之气,识别五行之味。所以人能心安,就可以体和无病身不枯。肝主谋虑,藏血、魂魄之居。
经中认为肝开窍于目,如日月之明,五行之关镜。肝气上与三焦气合,下为口中津液,津液过玄膺、明堂入丹田,真气流布,百骸受润,则无疾病。脾为仓廪之本,纳谷物生味道,化糟粕。它认为脾居中央,横在胃上,外应脸色;脾胃相合供应营养,那么血脉通畅,筋骨强健、肌肤丰润、营养全躯,就能延年益寿。故它重视脾的功能,称脾为下黄庭宫、人体的根本、五脏的要枢。肺为气之本,开窍于鼻,布气于七窍,主耳目聪明。认为肺气起自三焦,能调理五脏之元气,人若能把津液吞进丹田,那么肤色亮泽,百脉通畅,齿坚发黑,不会衰老。肾者精之处,先天之本,元气之根,主骨。经中认为肾主五脏六腑、九窃津液之相连,开窍于耳,肾气充足,则耳聪目明,筋强骨健、百脉通畅。又肾藏精,认为人若止精可长寿。**认为,胆主决断,为六腑之精。人若胆、力互用,能摄虎兵。又认为胆外名于眉目之间,喜怒皆行此处,愤则发上冲冠。
《内景经》又吸收《河上公老子章句》及《太平经》中“五脏神”的观念,发展为三部八景二十四神之说,认为人体各部位都有神灵居住。三部八景二十四神,是指将人身分为上元宫、中元宫、下元宫三部分,每部分的元宫都有八景神镇守,即上部八景神镇在人身上元宫中,中部八景神镇在人身中元宫中,下碚八景神镇在下元宫中。经中认为人们若能存思三部八景二十四神,则三田五脏的真气调和,不会有疾病,甚至能乘云升仙。值得注意的是,这些神的名字并非随意起的,而是根据人身各器官的功能、所处方位以及颜色、状态等,加以提炼概括成的。如对面部七神的介绍:“发神苍华字太元”;“脑神精根字泥丸”;“眼神明上字英玄”;“鼻神玉垄字灵坚”;“耳神空闲字幽田”;“舌神通命字正伦”;“齿神■峰字罗千”。
这些神名都是对相应器官进行形象的概括,各具特色。经中认为,人体正是靠这些神的主宰,才是以维持生理活动正常地进行,才能“形与神具”。这些神有别于超自然力量的神,而是主宰人体生理活动的“功能神”。这也反映出古时人们对人体器官功能的一些正确认识,但他们却将人体器官功能的主宰归结于神,是明显错误的。
《内景经》还对《存思法》进行详细阐述。早期道教《太平经》中就有存思五脏神万病都可消除的说法,《内景经》继承这一思想并加以进一步发挥。认为“存思百念视节度”,即要求存思身中百神,呼吸上下如一而除杂念。并认为“可用存思登虚空”,这是把存思之法当作学仙之道。可以说,存思是道教上清派典型的修炼方法,也是《内景经》的核心内容。所谓存思之法,《内景经》中包含两个方面内容,一是指存思身内诸神,另外指存思身外之物。
道教认为人体多神,而以五脏神为主,故重视存思五脏神的色、形、气、服饰、姓名等。《内景经》对于存思心、肝、脾、肺、肾等五脏神,都分别加以论述,其中对存思心神的论述最多。如经中述道:“心典一体五藏(脏)王,动静念之道德行,清洁善气自明光,坐起吾俱共栋梁,昼日曜景暮闭藏,通利华精调阴阳。”这是认为心有神灵,且是五脏之王,倘若经常存思心神,那么阴阳和顺,脏腑调匀,均无疾病。存思肝神:“肝气郁勃清且长,罗列六府生三光,……五色云气纷青葱,闭目内眄自相望。”
肝属东方木位,主青,故肝气旺盛清而且长时,如东方之木主春,肝为生气之本,闭目冥想生气遍照体内五脏之腑,与脏腑相应,上为五色云,如日月星辰光亮明彻,久久即可自己内视脏腑。“内视”是存思法中一种重要思想,就是指修炼者闭目存思,潜神入定后,内观形体,神气充溢而使体内朗然洞彻的景象。关于存思脾神:“脾长一尺掩太仓,中部老君治明堂,……黄衣紫带龙虎章,长精益命赖君王,三呼我名神自通。”脾居中宫,存思脾神,即可增长精气,延长寿命,心虚洞鉴,神灵自通。关于存思肺神:“肺部之宫似华盖,下有童子坐玉阙。……素锦衣裳黄云带,喘息呼吸体不快,急存白云和六气,神仙久视无灾害,同之不己形不滞。”肺为金宫,在五脏之上,状似华盖。
童子、白云都是指肺神。当喘息不定呼吸不畅、身体不快时,就赶紧存思肺神,便能调和六气而无灾害,常用此道,可保形体不枯衰。关于存思肾神:“肾部之宫玄阙园,中有童子冥上玄,……苍锦云衣舞龙幡,……百病千灾急当存,两部水王对门生,使人长生■九天。”肾为水宫。玄阙园,喻指肾之外形。童子、水王都是指肾神。当人正生病时,就应立即存思肾神,这样便能逢凶化吉,免除疾病而能升天成仙。
《内景经》提出“三丹田”之说。关于三丹田之名,在此经之前的早期道教籍中尚未出现。《太平经》、《大洞真经》提到泥丸、心、脐等与之相关的名称,只有到了《内景经》才明确提出“三丹田”的概念。丹田有上、中、下之分,故合作“三田”。每一丹田中各居着一位神,故有“三神”。又因丹田之室,方圆一寸,故称寸田,下面分别简介三丹田。
关于上丹田:眉间内入三寸为上丹田宫,也叫泥丸宫。“泥丸百节皆有神,……一面之神宗泥丸,泥丸九真皆有房,方圆一寸处此中,同服紫衣飞罗裳,但思一部寿无穷,非各别住俱脑中,列位次坐向外方”,讲的是泥丸宫在一身之首,是百神之主,泥丸百节都有神,它们都受脑主持而排定坐次,泥丸九真都穿紫衣罗裳,人们只要意守上丹田,存思九真神,就可以延寿不老。
关于中丹田:就是指心,又叫绛宫。经中述道:“六腑五脏神体精,皆在心内运天经,昼夜存之自长生”讲的是,六腑五脏息息相关,共同维持人体正常运转,它们各有所辖,有不同的运作方式,但都受心主宰,故心存则五脏六腑听令而正常运行。人们若意守中丹田,存思不舍,自会长生。
关于下丹田:又叫气海、精门、名关元、命门等,在脐下三寸处。经中讲述下丹田的重要性:“或精或胎别执方,核孩合延生华芒。”道经认为下丹田是人命的根基、阴阳的门户、五气的本元;是男子藏精、女子藏胎之处,内有真神赤子居住,故称下丹田为“命门”、“生门”或“生宫”。“核孩”,指宫中的阴阳神名,也叫“伯桃”,字“合延”。人们若意守下丹田,存思阴阳之神,则阴阳之气不衰,生命不枯。
与三丹田相对应,《内景经》还提出三黄庭之说。上黄庭宫在脑中,与上丹田相应;中黄庭宫也与中丹田一致,都在心中;只是下黄庭宫在脾中,与下丹田不一致。总而言之,《内景经》就是以三丹田和三黄庭为枢纽,注重存思三部八景二十四真神,强调积累精气作为长生要诀,即“仙人道士非有神,积精累气以为真”。
《内景经》除了主要讲存思身内之神以外,还讲到存思身外之物,即存思日月星辰。大致过程是:调整体内元气,使与所摄取的日月星辰的外气相结合。经中数处讲到此法,“出日入月呼吸存”,“高奔日月吾上道,郁仪结■善相保,乃见玉清虚无老,可以回颜填血脑。”存思日月星辰,便有相应的仙人相保,就可以返还章颜,让精气充沛血脉脑际。
无论是存思身内诸神,还是存思身外日月星辰,《内景经》强调修炼存思之法必须精诚苦修,“至道不烦决存真”,“能存玄真万事毕,一身精神不可失”,“昼夜七日思勿眠,子能行此可长存,积功成炼非自然,是由精诚亦由专”,这些都强调修炼要专心一臻致、矢志不移,也只有如此,才能得以登仙入道。以上大致介绍了《内景经》的主要内容,《外景经》的内容与《内景经》密切相关,大体一致,仍以七言韵文的形式,叙写修炼存思法的要诀,但文风略有不同。《外景经》去掉《内景经》中诸多脏腑色像神名,语言要简明平易些,语词清显,意义通畅。《外景经》原不分章,务成子注本分为上、中、下三部,至于与《内景经》内容相同的就不再介绍,下面就与《内景经》不同而较重要的几个方面的内容加以介绍。
一是关于吐纳行气的方法。《外景经》在《内景经》的基础上,继续强调这方面的内容,如“象龟引气至灵根”,“呼吸庐间入丹田”,讲的是人应当效法长寿之龟,引气到丹田,以保持体内元气。又如:“人尽食谷与五味,独食太和阴阳气”,“呼吸庐间以自偿,子保完坚身受庆”,讲的是常人都吃五谷,品五味,而修炼黄庭经者的形状只食太和阴阳气,以充实体内元气,经常这样做,就会使元气充足,神气合一身体健康无损。
二是关于咽津和宝精、固精的问题。道教常称津液为玉液、玉浆、醴泉、灵液等,认为此液由炼气而产生,是五脏之精华,甜美清香。若人们勤加修炼,漱津咽液,那么就以去病防病,强健身体。《外景经》很重视津液的作用,如“玉池清水灌灵根,审能修之可长存”,“玉池清水上生肥,灵根坚固老不衰”,“津液醴泉通六腑,随鼻上下开两耳,窥视天地存童子,调和精华治发齿,颜色光泽不复白”,可见经常叩齿咽津,可使齿坚发亮,童颜常驻,其妙无穷。历来道经甚重视宝精、固精的问题,《太平经》主张“人欲寿,当爱气尊神重精”,《内景经》也强调说:“急守精室勿妄泄,闭而宝之可长活。”《外景经》也强调固精、宝精的意义,如“长生要慎房中急,弃捐阴俗专子精……闭子精门可长活”,“急固子精以自持,……精神还归老复壮”。
三是恬淡无欲的思想。《外景经》反复强调这种思想,并在数处加以阐述:“物有自然道不烦,重拱无为身体安,虚无之居在帏间,寂寞廓然口不言”,“扶养性命守虚无,恬淡自乐何思虚”,“近存子身还自守,清静无为神留止”,“恬淡无欲养华茎,服食玄气可遂生”等等,这些都强调修炼者要恬淡无欲,清静无为、虚静自守。这些思想是对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哲学思想加以继承,并有所发展,运用于存思修炼中。
《黄庭经》中的存思法,是古代道教推行的主要修炼方法之一,由于注重意念,静思默想,简便易行,很适合士大夫的口胃,故东晋以来,在社会止广为流传。《黄庭经》所述的一些内修养生之术,与《周易参同契》的炼丹之道相结合,在唐宋时期流变为内丹道,成为中唐以后道教炼丹养生方术的主流,所以《黄庭经》与《周易参同契》都对后代道教产生重要影响。不过,中唐以后道教传播《黄庭经》与晋南北朝大不相同,晋南北朝重默诵,中唐以后则不断有人为之作注,加以诠释。注家略可分为两类,一类注重脏腑的性状、功能及调护方法,以生理结构和医药知识为主。如晚唐胡《黄庭内景经五脏六腑补泻图》;绝大多数注家属于另一类,以内修术或内丹道来解释《黄庭经》,如欧阳修、白履忠等。此外,有不少文士也甚喜欢该经,如晋代的王羲之给道士书写《内景经》,而且仿其句式作辞赞,陆游更有诗句赞道:“白头始悟颐生妙,尽在《黄庭》两卷中。”《黄庭经》在历史上先后被禁过两次,第一次是在北周武帝并禁佛道时受劫难。从内容上讲,《黄庭经》已完全排除了早期道书中反映民众愿望和要求的政治思想,主要讲长生久视之道,按理不会触犯统治阶级利益,也不会带来消极的社会影响,故它完全是公元六世纪那场大辩论后佛道两教受禁的牺牲品。《黄庭经》在元代又一次被禁。
现传《黄庭经》有内景、外景、中景三种。一般认为中景经出世较晚,故通常所说《黄庭经》未包括《中景经》在内据《内景经》卷上梁丘子注说,黄为中央之色,庭为四方之中,外指天中地中人中,内指脑中心中脾中,故称「黄庭」。心居身内,存观一体的象色,故称内景。所谓黄庭之景,实指道教修炼时产生的景象。《外景》与《内景》先後出现於两晋,据称由晋代魏华存夫人所传。《黄庭经》以七言歌诀形式描述道教的修炼与养生学说,是道教思想与古医学结合的修真书。《黄庭经》为道教茅山宗的主要经典,在道教中十分盛行,後成为全真道功课之一。它为现代养生学提供了重要考价值。收入《正统道藏》洞玄部本文类。
《黄庭经》是道教上清派的重要经典,也被内丹家奉为内丹修炼的主要经典,属于洞玄部。现传《黄庭经》有《黄庭内景玉经》、《黄庭外景玉经》、《黄庭中景玉经》三种,因中经出现较晚,可以暂置不论书中认为人体各处都有神仙,首次提出了三丹田的理论。介绍了许多存思观想的方法。关于内外经的作者、成书年代及其相互关系,向来有多种说法。今人王明先生在《黄帝经考》中曾作详细考证,认为魏晋之际,民间已有私藏七言韵语体《黄庭》草本。大约在晋武帝太康九年(288年),女道士魏华存得到这个《黄庭》草本并加以注述;或有道士口授,华存笔录而写成定本《黄帝内景经》。晋成帝咸和九年(334年),魏华存去世,《黄庭外景经》约在这前后问世,它是在《内经》的基础上撰写而成的,作者不祥。这是主张《内经》在《外经》之前出现。历史上也有人认为《内经》在《外经》之后出现的,如欧阳修等。
《内经》与《外经》旨意相通,这点是无疑问的。历来校注本经的较多,今所见最早注本为唐玄宗时隐士白履忠(号梁丘子)注的,收入《云笈七签》和《修真十书》,另有胡、欧阳修、刘处玄、蒋慎修等都注过《黄庭经》,而清人董德宁《黄庭经发微》较晓畅易懂,陈撄宁《黄庭经讲义》分类诠释,解难释晦。据《云笈七签》本,《内景经》共36章,每章以句首二字作为标题,正文计416句,2912字;《外景经》分上中下三部,计98句,686字。别本与此大略相同。经名“黄庭”一辞的含义,有不同的解释。《正统道藏》染丘子注序:“黄者,中央之色也;庭者,四方之中也。外指事,即天中地中人中;内指事,即脑中心中脾中,故曰‘黄庭’。
内者,心也;景者,象也。外象谕,即日月星辰云霞之象;内象谕,即血肉筋骨脏腑之象也。心居身内,存观一体之象色,故曰内景也。”王明《黄庭经考·释题》说:“按黄庭三宫,上宫脑中,中宫心中,下宫脾中,黄为中央之色,庭为四方之中,并具中义。内景者,含气养精,内视神象:似义取双关。”今人陈撄宁认为庭乃阶前空地,故黄庭表示中空的意思,对人体而言就是脐内空处。总而言之,“黄”是中央之色(根据五行说:东方甲乙木,南方丙丁火,中央戊己土,西方庚辛金,北方壬癸水。土色为黄,故黄为中央之色),“庭”指四方之中,或指阶前空地,“黄庭”即喻指道家内修功夫的中空现象。
《内景经》又名《太上琴心文》、《东华玉篇》、《大帝金书》。历代称它是魏晋间道士养生之书,其实它远在一般药物养身、术数延命之类书之上,而是一部继承汉代“五脏神”之说,以身体脏腑各有所主的理论为基础,结合道教人身百脉关窍各有司神之说,以七言韵文的形式,注重以“存思”为主的修炼要诀。因它是早期上清派崇奉的经典,故又称《上清黄庭内景玉经》。《内景经》包含着一些医学理论,分别论述了人体各主要器官的大致情状以及主要生理功能,其中有十四章着重阐述了人体五脏及胆腑的生理作用。经中认为心是脏腑之王,能知寒热、和荣卫、通血脉、调阴阳;心开窃于口舌,能吐纳五脏之气,识别五行之味。所以人能心安,就可以体和无病身不枯。肝主谋虑,藏血、魂魄之居。
经中认为肝开窍于目,如日月之明,五行之关镜。肝气上与三焦气合,下为口中津液,津液过玄膺、明堂入丹田,真气流布,百骸受润,则无疾病。脾为仓廪之本,纳谷物生味道,化糟粕。它认为脾居中央,横在胃上,外应脸色;脾胃相合供应营养,那么血脉通畅,筋骨强健、肌肤丰润、营养全躯,就能延年益寿。故它重视脾的功能,称脾为下黄庭宫、人体的根本、五脏的要枢。肺为气之本,开窍于鼻,布气于七窍,主耳目聪明。认为肺气起自三焦,能调理五脏之元气,人若能把津液吞进丹田,那么肤色亮泽,百脉通畅,齿坚发黑,不会衰老。肾者精之处,先天之本,元气之根,主骨。经中认为肾主五脏六腑、九窃津液之相连,开窍于耳,肾气充足,则耳聪目明,筋强骨健、百脉通畅。又肾藏精,认为人若止精可长寿。**认为,胆主决断,为六腑之精。人若胆、力互用,能摄虎兵。又认为胆外名于眉目之间,喜怒皆行此处,愤则发上冲冠。
《内景经》又吸收《河上公老子章句》及《太平经》中“五脏神”的观念,发展为三部八景二十四神之说,认为人体各部位都有神灵居住。三部八景二十四神,是指将人身分为上元宫、中元宫、下元宫三部分,每部分的元宫都有八景神镇守,即上部八景神镇在人身上元宫中,中部八景神镇在人身中元宫中,下碚八景神镇在下元宫中。经中认为人们若能存思三部八景二十四神,则三田五脏的真气调和,不会有疾病,甚至能乘云升仙。值得注意的是,这些神的名字并非随意起的,而是根据人身各器官的功能、所处方位以及颜色、状态等,加以提炼概括成的。如对面部七神的介绍:“发神苍华字太元”;“脑神精根字泥丸”;“眼神明上字英玄”;“鼻神玉垄字灵坚”;“耳神空闲字幽田”;“舌神通命字正伦”;“齿神■峰字罗千”。
这些神名都是对相应器官进行形象的概括,各具特色。经中认为,人体正是靠这些神的主宰,才是以维持生理活动正常地进行,才能“形与神具”。这些神有别于超自然力量的神,而是主宰人体生理活动的“功能神”。这也反映出古时人们对人体器官功能的一些正确认识,但他们却将人体器官功能的主宰归结于神,是明显错误的。
《内景经》还对《存思法》进行详细阐述。早期道教《太平经》中就有存思五脏神万病都可消除的说法,《内景经》继承这一思想并加以进一步发挥。认为“存思百念视节度”,即要求存思身中百神,呼吸上下如一而除杂念。并认为“可用存思登虚空”,这是把存思之法当作学仙之道。可以说,存思是道教上清派典型的修炼方法,也是《内景经》的核心内容。所谓存思之法,《内景经》中包含两个方面内容,一是指存思身内诸神,另外指存思身外之物。
道教认为人体多神,而以五脏神为主,故重视存思五脏神的色、形、气、服饰、姓名等。《内景经》对于存思心、肝、脾、肺、肾等五脏神,都分别加以论述,其中对存思心神的论述最多。如经中述道:“心典一体五藏(脏)王,动静念之道德行,清洁善气自明光,坐起吾俱共栋梁,昼日曜景暮闭藏,通利华精调阴阳。”这是认为心有神灵,且是五脏之王,倘若经常存思心神,那么阴阳和顺,脏腑调匀,均无疾病。存思肝神:“肝气郁勃清且长,罗列六府生三光,……五色云气纷青葱,闭目内眄自相望。”
肝属东方木位,主青,故肝气旺盛清而且长时,如东方之木主春,肝为生气之本,闭目冥想生气遍照体内五脏之腑,与脏腑相应,上为五色云,如日月星辰光亮明彻,久久即可自己内视脏腑。“内视”是存思法中一种重要思想,就是指修炼者闭目存思,潜神入定后,内观形体,神气充溢而使体内朗然洞彻的景象。关于存思脾神:“脾长一尺掩太仓,中部老君治明堂,……黄衣紫带龙虎章,长精益命赖君王,三呼我名神自通。”脾居中宫,存思脾神,即可增长精气,延长寿命,心虚洞鉴,神灵自通。关于存思肺神:“肺部之宫似华盖,下有童子坐玉阙。……素锦衣裳黄云带,喘息呼吸体不快,急存白云和六气,神仙久视无灾害,同之不己形不滞。”肺为金宫,在五脏之上,状似华盖。
童子、白云都是指肺神。当喘息不定呼吸不畅、身体不快时,就赶紧存思肺神,便能调和六气而无灾害,常用此道,可保形体不枯衰。关于存思肾神:“肾部之宫玄阙园,中有童子冥上玄,……苍锦云衣舞龙幡,……百病千灾急当存,两部水王对门生,使人长生■九天。”肾为水宫。玄阙园,喻指肾之外形。童子、水王都是指肾神。当人正生病时,就应立即存思肾神,这样便能逢凶化吉,免除疾病而能升天成仙。
《内景经》提出“三丹田”之说。关于三丹田之名,在此经之前的早期道教籍中尚未出现。《太平经》、《大洞真经》提到泥丸、心、脐等与之相关的名称,只有到了《内景经》才明确提出“三丹田”的概念。丹田有上、中、下之分,故合作“三田”。每一丹田中各居着一位神,故有“三神”。又因丹田之室,方圆一寸,故称寸田,下面分别简介三丹田。
关于上丹田:眉间内入三寸为上丹田宫,也叫泥丸宫。“泥丸百节皆有神,……一面之神宗泥丸,泥丸九真皆有房,方圆一寸处此中,同服紫衣飞罗裳,但思一部寿无穷,非各别住俱脑中,列位次坐向外方”,讲的是泥丸宫在一身之首,是百神之主,泥丸百节都有神,它们都受脑主持而排定坐次,泥丸九真都穿紫衣罗裳,人们只要意守上丹田,存思九真神,就可以延寿不老。
关于中丹田:就是指心,又叫绛宫。经中述道:“六腑五脏神体精,皆在心内运天经,昼夜存之自长生”讲的是,六腑五脏息息相关,共同维持人体正常运转,它们各有所辖,有不同的运作方式,但都受心主宰,故心存则五脏六腑听令而正常运行。人们若意守中丹田,存思不舍,自会长生。
关于下丹田:又叫气海、精门、名关元、命门等,在脐下三寸处。经中讲述下丹田的重要性:“或精或胎别执方,核孩合延生华芒。”道经认为下丹田是人命的根基、阴阳的门户、五气的本元;是男子藏精、女子藏胎之处,内有真神赤子居住,故称下丹田为“命门”、“生门”或“生宫”。“核孩”,指宫中的阴阳神名,也叫“伯桃”,字“合延”。人们若意守下丹田,存思阴阳之神,则阴阳之气不衰,生命不枯。
与三丹田相对应,《内景经》还提出三黄庭之说。上黄庭宫在脑中,与上丹田相应;中黄庭宫也与中丹田一致,都在心中;只是下黄庭宫在脾中,与下丹田不一致。总而言之,《内景经》就是以三丹田和三黄庭为枢纽,注重存思三部八景二十四真神,强调积累精气作为长生要诀,即“仙人道士非有神,积精累气以为真”。
《内景经》除了主要讲存思身内之神以外,还讲到存思身外之物,即存思日月星辰。大致过程是:调整体内元气,使与所摄取的日月星辰的外气相结合。经中数处讲到此法,“出日入月呼吸存”,“高奔日月吾上道,郁仪结■善相保,乃见玉清虚无老,可以回颜填血脑。”存思日月星辰,便有相应的仙人相保,就可以返还章颜,让精气充沛血脉脑际。
无论是存思身内诸神,还是存思身外日月星辰,《内景经》强调修炼存思之法必须精诚苦修,“至道不烦决存真”,“能存玄真万事毕,一身精神不可失”,“昼夜七日思勿眠,子能行此可长存,积功成炼非自然,是由精诚亦由专”,这些都强调修炼要专心一臻致、矢志不移,也只有如此,才能得以登仙入道。以上大致介绍了《内景经》的主要内容,《外景经》的内容与《内景经》密切相关,大体一致,仍以七言韵文的形式,叙写修炼存思法的要诀,但文风略有不同。《外景经》去掉《内景经》中诸多脏腑色像神名,语言要简明平易些,语词清显,意义通畅。《外景经》原不分章,务成子注本分为上、中、下三部,至于与《内景经》内容相同的就不再介绍,下面就与《内景经》不同而较重要的几个方面的内容加以介绍。
一是关于吐纳行气的方法。《外景经》在《内景经》的基础上,继续强调这方面的内容,如“象龟引气至灵根”,“呼吸庐间入丹田”,讲的是人应当效法长寿之龟,引气到丹田,以保持体内元气。又如:“人尽食谷与五味,独食太和阴阳气”,“呼吸庐间以自偿,子保完坚身受庆”,讲的是常人都吃五谷,品五味,而修炼黄庭经者的形状只食太和阴阳气,以充实体内元气,经常这样做,就会使元气充足,神气合一身体健康无损。
二是关于咽津和宝精、固精的问题。道教常称津液为玉液、玉浆、醴泉、灵液等,认为此液由炼气而产生,是五脏之精华,甜美清香。若人们勤加修炼,漱津咽液,那么就以去病防病,强健身体。《外景经》很重视津液的作用,如“玉池清水灌灵根,审能修之可长存”,“玉池清水上生肥,灵根坚固老不衰”,“津液醴泉通六腑,随鼻上下开两耳,窥视天地存童子,调和精华治发齿,颜色光泽不复白”,可见经常叩齿咽津,可使齿坚发亮,童颜常驻,其妙无穷。历来道经甚重视宝精、固精的问题,《太平经》主张“人欲寿,当爱气尊神重精”,《内景经》也强调说:“急守精室勿妄泄,闭而宝之可长活。”《外景经》也强调固精、宝精的意义,如“长生要慎房中急,弃捐阴俗专子精……闭子精门可长活”,“急固子精以自持,……精神还归老复壮”。
三是恬淡无欲的思想。《外景经》反复强调这种思想,并在数处加以阐述:“物有自然道不烦,重拱无为身体安,虚无之居在帏间,寂寞廓然口不言”,“扶养性命守虚无,恬淡自乐何思虚”,“近存子身还自守,清静无为神留止”,“恬淡无欲养华茎,服食玄气可遂生”等等,这些都强调修炼者要恬淡无欲,清静无为、虚静自守。这些思想是对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哲学思想加以继承,并有所发展,运用于存思修炼中。
《黄庭经》中的存思法,是古代道教推行的主要修炼方法之一,由于注重意念,静思默想,简便易行,很适合士大夫的口胃,故东晋以来,在社会止广为流传。《黄庭经》所述的一些内修养生之术,与《周易参同契》的炼丹之道相结合,在唐宋时期流变为内丹道,成为中唐以后道教炼丹养生方术的主流,所以《黄庭经》与《周易参同契》都对后代道教产生重要影响。不过,中唐以后道教传播《黄庭经》与晋南北朝大不相同,晋南北朝重默诵,中唐以后则不断有人为之作注,加以诠释。注家略可分为两类,一类注重脏腑的性状、功能及调护方法,以生理结构和医药知识为主。如晚唐胡《黄庭内景经五脏六腑补泻图》;绝大多数注家属于另一类,以内修术或内丹道来解释《黄庭经》,如欧阳修、白履忠等。此外,有不少文士也甚喜欢该经,如晋代的王羲之给道士书写《内景经》,而且仿其句式作辞赞,陆游更有诗句赞道:“白头始悟颐生妙,尽在《黄庭》两卷中。”《黄庭经》在历史上先后被禁过两次,第一次是在北周武帝并禁佛道时受劫难。从内容上讲,《黄庭经》已完全排除了早期道书中反映民众愿望和要求的政治思想,主要讲长生久视之道,按理不会触犯统治阶级利益,也不会带来消极的社会影响,故它完全是公元六世纪那场大辩论后佛道两教受禁的牺牲品。《黄庭经》在元代又一次被禁。
现传《黄庭经》有内景、外景、中景三种。一般认为中景经出世较晚,故通常所说《黄庭经》未包括《中景经》在内据《内景经》卷上梁丘子注说,黄为中央之色,庭为四方之中,外指天中地中人中,内指脑中心中脾中,故称「黄庭」。心居身内,存观一体的象色,故称内景。所谓黄庭之景,实指道教修炼时产生的景象。《外景》与《内景》先後出现於两晋,据称由晋代魏华存夫人所传。《黄庭经》以七言歌诀形式描述道教的修炼与养生学说,是道教思想与古医学结合的修真书。《黄庭经》为道教茅山宗的主要经典,在道教中十分盛行,後成为全真道功课之一。它为现代养生学提供了重要考价值。收入《正统道藏》洞玄部本文类。
(https://www.xbxxs.com/novel/l4zbqYXokbprO.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ww.xbxxs.com。笔下文学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s://m.xbxx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