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2章 公卿变质
就赐魏越太师或太傅这类上公身份一事,远不是董卓目前的体格所能推动的。
哪怕魏越已经正式上表质疑天人感应,否定三公领罪离职这一奇葩规矩,可董卓还是有一种危机感。在得到关中军队之前,董卓是不会有安全感的。
魏越目前都没有安全感,更别说是董卓了。
魏越获取安全感的办法是经营北方,董卓获取安全感的方法很直接,就是讨好魏越。
自袁隗意外被杀后,当朝之中适合做上公辅政的其实就剩下一个人了……豫州牧黄琬。雒阳政变以来,魏越只是提升黄琬关内侯爵位为伉乡侯。
伉乡侯是黄琼的爵位,黄琼作为当年的士族领袖,伉乡侯也有了另类人文意义。比如袁绍,在群雄讨董后,无法获得安国亭侯爵位的情况下,就给自己弄了一个伉乡侯爵位,以昔年黄琼为目标,自诩当代士族领袖。
黄琬入朝与否,影响的方方面面很大,这是一个极大的争议,公卿私下聚会不断交流意见,至今没有结论。
董卓的长史刘艾细细考虑后,提议:“大将军秉政以来,公卿齐心协力,一时政治清明,为雒都上下所赞颂。但,仍有不足,董公不妨劝谏补足,以应人望。”
董卓愁眉:“究竟是何事?”
“为窦武、陈蕃平反,征天下大儒入朝商议此事。”
刘艾小心翼翼说着:“名为平反一事,实乃两事,一事征天下大儒入朝,共商国是;一事为窦武、陈蕃平反,此不过托言而已。”
反宦官而死的窦武、陈蕃的平反工作,雒阳政变平息后,正式会议、公卿集议时,就没哪个人开口提及此事。反正宦官集团已经被干掉了,政变引出一大堆乱子,都忙着做活人的事情,谁还有心情去管死人的事情?
董卓抚须不解:“此事又与大将军有何关联?”
“董公,大将军顺应时人呼声,为原大将军窦武、太傅陈蕃平反,可为其衣钵后继。如此将巩固大将军之位,同时我等稍稍造势,大将军可继陈蕃太傅之位也。”
“若有阻力,海内大儒集结雒中,不难说服大将军。”
董卓听了连连摇头:“不妥。诛除宦官,乃大将军与朝中公卿之功,与海内大儒有何关联?窦武、陈蕃平反之事可行,可征集大儒入雒,却不妥当。”
他的反应很激烈,刘艾不好再坚持征集大儒入朝一事,否则可能会产生很不好的影响,比如危及到他你自己的生命安全和家族。
董卓的反应是正常的,现在雒都任何一个公卿、公卿家族都不愿意让所谓的海内大儒搅进来。
肃清环宇污浊的是雒阳方面的公卿,这一点是既定事实,是当下公卿最大的政治资本,凭什么让给那些在野名士?
友谊?世交?姻亲?
算了吧,比起这些关系,跟着魏越施行官本位后,这些名士什么的,也就废了。
雒阳政变以来,魏越补满公卿班列后,所有的政务运转都是围绕着公卿集议运转,以一种相对‘民主’的方式让雒都公卿在短短时间里品尝到了大权在握的感觉。
魏越顶在前面,公卿们拿着魏越分出来的权力,上面的皇帝、太皇太后如同傀儡,下面的这一届太学生被打残,公卿们体会到了前所未有的权力。
只要在魏越许可范围内,他们不需要顾忌上层、下层的看法,他们可以将自己的故吏、门人、子侄进行火速提拔。只要手里有魏越让出来的官位,他们就可以随意任免,或者与其他公卿交易。
一切围绕着官位进行变动,没有宦官、军队的皇室,根本无力阻止现有公卿家族对权力资源的疯狂蚕食;没有了太学生发出舆论批判,在野的名士、高门失去舆论影响力,哪怕瞪红了眼珠子,也只能干看着!
公卿被魏越释放的权力迅速腐蚀,毕竟魏越的优势太大,几乎没有能动摇魏越根基的力量。唯一能动摇魏越合法统治权的只有皇帝,可皇帝距离亲政还有很长时间,这么长的时间里,足够现有的公卿家族积累资源达成质变。
汉室以来,最不缺的就是少帝、儿皇帝,大不了再换几个儿童皇帝。以魏越的年龄、能力,可以做个长久把持政权的大权臣,他们有什么理由拒绝魏越的善意?
雒阳公卿背靠大义,跟着手握雄兵又战无不胜的魏越,岂会害怕地方上的小小叛乱?
现在的公卿们,跟一个月之前的他们,决然不同。
没有实际的皇权镇压,又没有底层舆论的监督,又有最强的武力作为支撑,偏偏还有天下正统的大义在手,这些公卿迅速适应魏越带来的新时代、新理念,包括后患无穷的官本位。
董卓、王允、李傕来来回回折腾,就剩一口气吊着的汉室天子都能让曹操的势力完成质变,更别说现在元气未伤的雒阳朝廷。
第352章 公卿变质有魏越做背书,公卿家族以超乎魏越理解的速度撕破伪装的道德表皮,如狼似虎的蚕食天下郡县,清算着所有宦官们的宗族、姻亲、朋党。
这就是荀彧身为颍川荀氏嫡系,未来家族领袖的情况下,依然被关入大牢的原因。
时代不同了,雒阳公卿家族愿意抓住这个千载难逢的机会,跟着魏越赌一把。反正输了,恶名都是可以推给魏越。
至于不赌?
那么很遗憾,你就是宦官朋党!
哪怕你平日道貌岸然一副君子模样,可你三族之内的人呢?
党锢之祸时,是不讲究证据的,看的是态度。
都经历过党锢之祸,目前权柄就在面前,谁敢放弃?
如曹操父子就是典型,魏越怎么说,他们就得怎么干,否则扣一顶宦官朋党的帽子,真的不会有人为曹家洗白,或许很多人包括现在的公卿都认为曹家父子本来就是黑的。其他公卿家族也是如此,多多少少都与宦官家族有一点姻亲关系,谁若反对,那么宦官朋党的帽子就能砸下来。
毕竟,这一届的太学生被打残了,无法通过舆论来为自己辩白,靠着《汉律》,律法体系内,魏越几乎真的可以为所欲为,即便杀人,也不仅仅是夷族这么简单,在这个特殊时期,还能杀人诛心,让你整个家族背上恶名,难以翻身。
如颍川荀氏,多么响亮的招牌,就是没能入场,只能看着未来的家族领袖荀彧困在牢狱中。甚至,因为荀彧的婚姻,会成为祸及整个荀氏的源头。
如果朝廷现在下令征辟海内大儒入朝,这帮人名正言顺带着门人弟子来雒阳,到时候怎么安排他们?
董卓不知道公卿们真正的想法,可自始至终没人提及这件事情,他也不想自己跳出来,给自己惹麻烦。本来就急着表现自己的用处,希望得到魏越支持,现在董卓怎么敢做这类可能引起公卿、魏越不快的事情?
宦官集团轰然倒塌,留下的庞大财富、权力,让准备不足的雒阳公卿家族得到了爆发式的增长。享受过财富、权力爆炸增长的过程,这些人几乎不会放弃这种机会,也不愿与人分享。
某种程度上来说,雒阳公卿们的选择是正确的,他们选择了一个更为稳定、可控的统治方式。只要将所有有能力进场、想进场的地方豪强、名门收编、打死,那么一个新的统治体系就能稳稳扎根。
这是通过运作,让公卿之位几乎能世袭的统治体系,要加入这个体系只能从中下层往上爬。今后的官位分配,将握在顶层公卿之手,而不受名望影响。
如之前,始终不出仕拥有大名望的名士,一入朝就火速提拔,旬月间就位列公卿……这本是君主权威的体现,可经过两汉发展到现在,这种现象完全是以名望胁迫朝廷所使然。
朝中官员真的愿意跟这样一个没有从政经验的人共事?愿意看着这种没有实际经验的人步步高升,踩到自己头顶上去?
没有几个人愿意,可对方名声很大也很好,人家就应该做高官,做大官。名声大就可以做官,这一点是没问题的,可名声大一来就要做大官,这就很不正常了!
所有雒都公卿家族都是这种不正常现象的受益者,靠经营名声,间接完成了官位传承。可现在,公卿家族体验过没有上层、下层监督,就能为所欲为直接分配、掠夺官位的痛快生活后,自然不愿意放弃这种现有的特权,也会厌倦此前那类风险较大的官位传承方式。
如果能保证家族代代掌握公卿之位,且具有现在这样的实权,继续支持魏越也是不错的选择。
扪心自问,找一个魏越这样愿意分出部分权力,又能保证军事大优势的首领,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
现在雒阳方面,这种公卿集议就能决定朝政动向的体制,往前追溯有例可查的就是春秋晋国的六卿制度。几乎整个晋国的事情,都由掌握卿位的这些家族来决定。
世卿世禄,握有实权,多么美好?所差的,就是自保时掀桌子的力量。换言之,他们需要一股能制衡魏越的力量,这样一来,一切都就美好了。
论底蕴,他们远比魏氏家族丰厚的多,保持下去,魏越可以熬死他们两代人,可第三代人,就不信压不住魏氏!
说到底,魏越在公卿集议时,出于自律让出来的官位分配权,让公卿家族迅速壮大,野心也紧跟着膨胀起来。
董卓不清楚其中的细腻差距,可刘艾是清楚的,作为宗室,他可以容忍有一个丞相,可晋之六卿、三家分晋这类事情,已触及底线。
魏越则洞悉事态发展,只要不影响他出征鲜卑,布局河北,他才不在意雒阳公卿们的想法。
大不了今后天下三分,大家甩开膀子开干,看到底谁才能解决当下的问题。
他的北方,公卿们的西方,世家们的东方。
(https://www.xbxxs.com/novel/8dLJ3E7CEMf.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ww.xbxxs.com。笔下文学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s://m.xbxx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