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 > 从公主侍卫开始 > 58.武后?

58.武后?




 赵恪握紧手中长戟,缓缓睁开了仍有些湿润的双眼。


 入目而来的,是一处布制的顶棚。环顾四周,行军用的临时帐篷已经很是破旧,到处漏着风。木板临时搭制成的床铺旁边,巨大的火盆已经熄灭。


 他坐起身来,垂着头想起了梦里的场景。


 忽地,门帘被掀开,蜀王从门口探头进来,看到赵恪已经起身之后笑眯眯地举了举手中酒壶:


 “醒了,喝点?”


 眼下,回返的大军已经踏入了司隶境内。出征时年节刚过,归来却已是春之将至。


 行军途中,煞是无聊,于是蜀王每逢扎营便常常拉着赵恪饮酒作乐,以此打发些许时光。


 将士们大多归心似箭,不过赵恪却对返京并无太大期待。


 此次出征,他所耗费的心神太多,以至于一直面露疲色。


 那些因他而死的同袍和敌人则不时出现在他耳边低语,让他昼夜不得安歇。


 他端起酒杯一饮而尽,蜀王则替他又斟满了酒水。


 见他不说话只是连连喝酒,蜀王大感头痛。他伸手夺下酒杯,痛心疾首道:


 “赵兄,出征前你意气风发,怎么大胜过后反而形销骨立!”


 “无他,良心难安耳。”


 赵恪早已不是初上战场的新兵,但直到今日想起那些死于他手中的人时,还是颇有负疚。


 战时,他尚且能以谋划战局逃避。但一闲下来,那些死状凄惨的尸体便又回到了他的面前。


 他也知道,如此伤春悲秋非大丈夫所为,奈何他前世所受的教育反而和这世界出现了冲突,不断磋磨着他的内心。


 在这世上,蜀王应是最为理解这一点的人了。因为其他人大多是锦衣玉食出身,就算公主府的侍卫们走出府门也是高人一等。


 只有李谋,他是宫女所生,幼时并不受皇帝待见,能平安长大全靠母亲在宫中那点可怜的月钱。


 小时候吃不饱饭,还要受宫女太监欺凌;长大后靠自己在军中搏杀才出人头地。结果又遭遇大败,身边亲信全军覆没,府中已经空无一人。


 自己的父亲厌恶他,长兄想要谋害他,二兄因为他失败而疏远他,亲妹妹险些被嫁给了胆小如鼠的纨绔。


 尝尽世间苦难的他心里虽有怨恨,但却也磨练出了一颗同理心,是少数能把部下当成与自己同等的人看的王公贵族。


 在这个时代,人们承认人与人之间并不平等,阶级之间也有不可逾越的鸿沟。


 每个人都心甘情愿地接受着上层的奴役,也奴役着下层的人们。


 读书人中举之后会看不起隔壁曾接济过自己的农夫,士卒杀敌晋升之后会心安理得地看着昔日同袍对自己俯首帖耳。


 赵恪只是个平凡人,不是伟人,没有开天辟地再造乾坤的能力,甚至缺乏出淤泥而不染的勇气。


 他所能做的,只有尽量保持些自己的本心,但这本心也早已被仇恨折磨的千疮百孔。


 “我不想再出征青国了。”赵恪叹道,“同根同源,相煎何急?击败青国并不让我觉得荣耀,只有北戎才该是我长弓下的猎物。”


 蜀王不知道该回答些什么,只得长叹一声。为了安慰好友,他转而说起了别的话题:


 “这次回京,陛下应会下令,令我把禁军军权交予你。”


 “此事尚未可知。”赵恪摇头否认。……

 


 “此事尚未可知。”赵恪摇头否认。


 从蜀王的描述及他对天福帝的观察来看,这位帝王生性极为多疑,同时权利**也很旺盛。


 赵恪不太相信,天福帝会放着亲儿子不用,而用他这个外姓将领护卫宫廷。但蜀王的一句话便让赵恪豁然开朗:


 “正是因为你不姓李,所以陛下才会觉得你无反心。”


 也对,天福帝可能会考虑到亲儿子可以兵变登基,但他赵恪则完全做不到这一点。


 虽然作为庶子的蜀王兵变成功也很难获得朝臣支持,但是万一蜀王真的就想试试呢?


 至于赵恪,他与太子和鲁王都没有什么交情,而且隶属于中立的福安公主门下,自然更值得信任一些。


 都怪这里的历史上没出现过一个武后,赵恪于心里想道,否则天福帝怕是连福安公主也要提防一番。虽然一是公主一是皇后,但归根结底都是女子掌权,而且福安公主至少也姓李……


 旋即,他又想到了长江对岸那个以女子之身代掌大权的皇后。


 虽然名义上来说,那些送入宫中的奏折都是由重病不能起身的皇帝阅读后再口述批复,但实际上,举国上下皆知皇帝早已昏迷不醒,当家做主的就是那位皇后。


 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原因有很多。首先就是太子过于年幼,而且朝臣们大多认为太子并没有明君之象。


 皇帝昏迷之前,就曾有趁太子羽翼未丰而改立太子的打算,只不过还没来得及实行就倒在了龙床上。


 第二个原因,则是因为多年承平,女子地位较高,而且青国风气也更为开放,不乏有女子经商,甚至有主管纺织等事的女官出现。


 尽管这些女官所管理的不过是贡品丝绸的选拔等杂事,但她们也是真真正正受朝廷承认的官员,能从国库定期领取俸禄。


 第三个原因,就是那位皇后的娘家势力庞大。


 正所谓是一南一北,两关一崔。北方的一崔,指的便是清河崔氏;南方的两关,则指的是关家的两支:庐江关与建邺关。而那位关皇后便是建邺关的嫡系。


 南方战火较少,所以世家林立,各地割据势力颇多。其势力庞大,门生故旧遍天下,皇帝也不敢轻易地剿除他们。


 对于这些犹如一个个小型皇帝的世家,青国皇帝的解决方式是扶植一部分,打压另一部分。


 其中,作为建邺地头蛇的关家自然成为了扶植对象。在皇后逝去后,皇帝立关家女为皇后,但同时也将手握兵权的关家家主升为太师,明升暗贬地夺去的军权。


 而关皇后的兄长也从此再未独立出征。作为补偿,关家在文官上的势力得到了扩充,变得几乎权倾朝堂。


 但经过此事过后,关家便从勋戚与世家恐怖结合逐渐变成了以诗书传家的普通世家,再无尾大不掉的可能。


 皇帝的谋划堪称高瞻远瞩,他甚至提前预知了青夏将有大战,军权将会膨胀,所以提前收拢了军权。


 但人算不如天算,谁也没想到正值壮年的皇帝突然地倒下了,所留下的孩子中最大的也只有十二岁。


 刚开始,皇帝还只是不能起身,尚能躺着听取奏折。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他的情况逐渐恶化,双眼近乎失明,手脚也不能移动,皇后只能日夜给他诵读奏折,再亲手记录皇帝的批复。


 现在,皇帝已经昏迷了。偏偏他的心跳有力,呼吸悠长,但是就是无法醒来。


 于是皇后顺势接管了大权。初时,她还只是在宫中只批奏折而暂罢朝会。……

 

 

(https://www.xbxxs.com/novel/Fe3444C4HBd.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ww.xbxxs.com。笔下文学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s://m.xbxxs.com/